新华社银川10月11日电题:贺家塬的灯亮了——宁夏一个小山村的脱贫样本
新华社记者陈晓虎、侯雪静、邹欣媛
傍晚,大山深处贺家塬村的路灯亮了,不仅照亮了男女老少回家的路,更点亮了贫困村群众奋力脱贫的心!
3年时间,从烂泥沟到水泥路,从危房危窑到移民新居,从远距离拉水吃到自来水进村入户,从土地闲置到十几种产业,从脏乱差到环境优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预旺镇贺家塬村彻底变了样。
生机
自县城驱车翻山越沟近两个小时,才来到贺家塬村,新居成排、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老百姓喂鸡、养牛,怡然自得。
然而,3年前贺家塬村还没一间新房,更没什么产业。因沟道难行、干旱少雨,全村原本213户869人,“能走的都走了”,仅剩的47户,大多老弱病残。
“这村子过去是‘死的’。”同心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海燕的一句话道明贺家塬脱贫的难度。
而今,贺家塬“活了”,人有了朝气。来到李文成老两口48平方米的新家,宽敞的客厅、卧室带着淋浴间,沙发、电视机、电饭锅齐备。老李兴奋地和记者唠起家常:“以前住在快塌的窑里,什么都不想置办。没想到国家只让掏9000元就搬进了新家。我现在心劲大着呢!”
“党的政策再好,要是没有带头人,我们也享不了这么大的福。”老李说,“丁书记这个女人了不起,整天追着这家那家干这干那。我77岁了,喂不了牛,她就让我们养鸡、种无核葫芦,去年挣了1万多元。”
杨六娃一家有83亩地,不管村里倡议种黄花还是种红葱,她都带头尝试。“丁书记让我种啥我就种啥,去年种覆膜黄花,产量比没覆膜的好很多。”
去年驻村两年期满后,丁书记和两名驻村干部主动申请续期1年,留在村上。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村民口中的“丁书记”。53岁的丁海燕,盘发淡妆,穿着一双运动鞋,精神干练。她是吴忠市水务局工会主席,3年前被组织选中担任贺家塬村第一书记。
过去,贺家塬的小伙子去相亲,人家一听村名就说“拜拜”。丁海燕说,现在不一样了,就在上月,杨廷云家从预旺镇娶来了儿媳妇。记者采访时,新娘子羞涩地站在新房前,新郎官正忙着喂牛。
变样
踩着水泥村道,穿过黄色新居,途经新建的小学和村部,便是贺家塬老村子。看到脚下的土路,破败不堪的危房危窑,记者禁不住问,这个全县有名的穷村是如何在去年底脱贫摘帽的?
老村子里的两间砖房,是丁海燕和驻村干部租住的“驻村工作室”,进门就看到大通炕,门右边的一张旧桌上摆着电炒锅和碗筷。
“刚来时,在炕上靠着墙几天睡不着觉,就琢磨这贫到底该咋扶。”丁海燕说,驻村干部,在农村耐不住寂寞、扛不住风寒、与群众打不成一片不行。
进出村子必走一条叫“折死沟”的沟道,这条沟有多险?在丁海燕拍摄的照片里,记者看到沟道常有深不见底的洞,让人心惊。“要去吴忠市办事或回家,必须坐蹦蹦车上下沟,才能到预旺镇坐公交车,一趟下来少说4个半小时。”
提起去年小儿子来村上看她的事,丁海燕泣不成声:“儿子一来,当场就哭了,说什么不让我再来了。”
可她对儿子说:“我和村民都处得有感情了,他们没脱贫,咋能说走就走呢。”
研究政策,对接项目,入户调查,调整结构,起早贪黑,3年帮扶,丁海燕和驻村干部让贺家塬换了模样。特别是今年,在折死沟建成了一条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全村试种了300亩无核葫芦、300亩黄花菜;调整种植了2100亩小杂粮、1000亩苜蓿;扩大了牛羊养殖规模,打出了绿色“滩养鸡”的牌子。
贺家塬为啥一步步走得这么稳?关键是让扶贫政策真正用在贫困户身上。丁海燕说,我们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老百姓自己评贫困户,再签名公示。后来无论干什么,老百姓都信任干部。
梦想
贺家塬老村子矗立着一座百年土城堡,走进城堡拱门,民居小院大多废弃,文冠果、苹果、梨、枣树却枝繁叶茂,81岁的黑正英一家不久前搬往新村,闲时来堡子老院收收果子、喂喂鸡。
这让丁海燕有了新想法:除了有历史感的堡子,老村子搬迁后原貌完整,移民新村就在旁边,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
要致富,贺家塬还有很多路要走。丁海燕今年一直在抓党建,不仅建设新村部,还强化支部建设。面对贺家塬多是老年人的实际,驻村工作队一直奔走推进老年饭桌建设,保证老有所依。
干部再给力,老百姓不努力,脱贫也是空话。1年驻村续期马上结束,乡镇干部和丁海燕都在考虑,贺家塬如何巩固提升?丁海燕坦言:“村民为啥不想让我们走,不是我们能力有多大,是老百姓不想再过回穷日子。但我们不可能待一辈子,所以现在大家尽量让产业稳扎稳打,壮大村集体经济,把扶贫产业变成全村支柱产业。贺家塬脱贫以后稳得住,就有经验可循了。”
“同心聚力谋发展,齐心共筑贺塬梦”,就像贺家塬展板上的标语一样,丁海燕和驻村扶贫干部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贺家塬彻底摆脱贫困,不是停留在数字上,而是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富裕生活。(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