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乡村穷根可拔,未来可兴

时间:2019-03-06 12:44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梦想生长的春天里,总有一片土地,引来关注的目光。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依然是宁夏代表团热议的话题。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则是脱贫攻坚的接续和跨越。关键之年,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助力脱贫攻坚踢好“临门一脚”、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乡村持续健康发展?聚焦火热的乡村实践,人大代表发出两会“好声音”。

  2018年,我区启动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易地扶贫搬迁2.5万人,预计减贫11.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图为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移民新村。记者马楠摄
 
  “一亩三分地”上做大产业文章
 
  2018年,宁夏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五连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累计减贫11.5万人。
 
  韩堡村的设施温棚辣椒卖得越来越火,常沟村的矮砧密植苹果示范园计划扩大种植规模,红河村依托红河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旅游从纸上规划变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开春回暖,彭阳县红河镇被梦想“唤醒”。
 
  去年,红河镇坚持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齐发力,带动1691户6151人脱贫。红河镇党委书记郑小义说,对于已经脱贫的群众,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整体振兴,产业发展要常抓不懈。“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渠道单一,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一家一户式的产业发展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希望加大对贫困地区乡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巩固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的产业基础。”
 
  “财政部门应重点发力,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撬动社会资本,争取更多中央资金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向农业农村倾斜,支持农民做大产业文章。”陈春平代表建议,整合提升现代畜牧、酿酒葡萄、枸杞、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宁字号”农产品品质和市场占有率,切实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落实和完善农业各类补贴政策,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许宁代表建议,统筹考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需求,聚焦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短板,精准支持实施脱贫攻坚项目,重点推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水利工程等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
 
  农民从盼“温饱”转向盼“环保”
 
  2018年,宁夏改造完成农厕3万户,新建垃圾中转站(点)178个,全年营造林149万亩,草原植被综合覆盖率达53.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8.7%。
 
  从平罗县渠口乡到通平桥段4公里的道路两边,国槐、白蜡、椿树等齐刷刷站立。“如果夏天骑车从这儿过,特别凉快,风景还美得很呢!”平罗县渠口乡六羊村党支部书记张福生说。
 
  六羊村对“美”的追求不亚于城市。村里的垃圾实行统一回收处理,义务环保员负责村里道路卫生的维护,地里的残膜专门有人组织回收……“美中不足就是厕所革命推行得慢。”张福生说,农民对改厕的认识不足,一些改厕试点的村户,下水管道时常堵塞,效果不太好,这方面还需要政府层面的推动。
 
  “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护要常态化推进,从根本上告别‘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放任自流状况,改变脏乱差面貌。”杨玉经代表建议,集中力量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村容村貌“四个革命”,同时打好治水、治土战役,层层压实河长制责任,每个排污口、每条流入黄河的河流等都要有人管,在治土上,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施一批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项目示范工程,确保化肥农药“零”增长,让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陈春平代表说,厕所革命是乡村环境改善非常重要的环节。建议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支持政策,集中财力支持加快补齐农业人才队伍、水利设施、人居环境等“三农”短板。
 
  丰收的土地渐渐长出“文化庄稼”
 
  目前,宁夏率先在全国贫困地区实现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达标全覆盖。去年,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群众120万人次,精品文艺“送戏下乡”“送文化进村”活动全年展演3139场,全区农民文化大院发展到700多家。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泥土书香读书社,30名社员中有一半文化水平低,这里每天都有文化水平高的社员帮助他们阅读。读书社发起人马慧娟看到了知识在偏远乡村扎根的希望。
 
  对于如何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社员们有着最质朴的心愿:村上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经提供了很多文化设施,希望多一些普通农民都能参与的文化活动,帮助我们见识、了解外面的世界。
 
  马慧娟代表说,在农村,读书是一部分人的爱好,农民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过日子,乡村文化的振兴必须能帮助农民更好地完善自我,用文化的力量感染、教育、引导农民更好地改善生活。马慧娟建议,根据不同地区乡村的人群结构和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普及推广文化知识的同时,用接地气的文艺文化作品提高农民的参与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柔软的方式滋养农民的心灵。(记者张文攀周一青王玉平姜璐和牧川李志廷)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