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围绕即将普遍推行的居民“阶梯电价”,各地正在陆续举行价格听证会。如此大规模的价格听证,近年来少见,人们原以为会对近年来“价格听证会=涨价会”的现象有所改变,但从社会反响来看,问题依旧。本应是征询民意的价格听证会,却引来群众普遍不满,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群众对价格听证会的不满,其实不只体现在“阶梯电价”上。近年来,在涉及民生的众多价格改革上,听证会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规定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周期,但似乎难以撼动现实。
电力等日用必需品价格,直接影响群众生活。但如果将民众对价格听证会的抱怨归结于反对涨价,未免过于简单化。听证会开放度过低、代表比例不合理、公布的信息不充分等,这些涉及“怎么听证”的问题,才是矛盾发生的根本原因。一些地方被曝光的“听证专业户”现象,说明群众的质疑是有根据的。
价格听证会旨在征询民意,按理说,代表面越广泛越好。为什么现有的听证会要搞得神神秘秘,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现象?这就涉及真听证还是假听证的问题。真听证,就应当尽可能充分地公布群众想知道的信息,尤其是涨价的理由。在这个问题上,应当相信群众的觉悟,相信大多数人是讲道理的。只要你的道理能够说服群众,价格听证会就不会被讥讽为“涨价会”。这里面,政府有关部门作为听证会的组织者、监督者责任重大。
民生必需品价格是不是真的需要上调,不能仅凭企业一面之词,须提供令人信服的成本构成数据,让群众清楚一度电、一升油、一立方米气从生产到使用,究竟要花多少钱,看看那些“哭穷”的企业究竟“亏”在哪里,从而明白价格上涨及其幅度是否合理。只要相关信息够公开、够透明,就算大家对企业经营管理仍然会有不满之处,也会坦然接受涨价。反之,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上调价格,即便定价合理,也难逃“利益部门化”嫌疑。
资源性产品价格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适时、适度地调整合情合理。但任何改革,根本目的都在于改善民生。政府组织价格听证会的目的也在于此。如果在“怎么听证”问题上也能把握这个根本,听证会或许会顺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