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更应注重老人精神赡养
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在社会人群中的比例逐渐增大。根据兰州市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50.59万人,占到兰州市总人口的15.65%。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过,老年人要想成为“宝”,就需要以健康为前提,老年人和他们的儿女都深知这一点。现在的老年人,经济收入稳定,生活环境良好,知识水平普遍提高,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养生意识的增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现在的老年人身体都不错,看上去都比实际年龄小。”这是现在很多人的感受,但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老年人的心理却越来越脆弱。记者通过走访兰州市多家社区心理咨询室了解到:如今前来咨询的老年人较以往大有增加,其中有不少老年人是专程来看“心病”的,抑郁、焦虑、恐惧等问题困扰着老年人的生活,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身体不适所占的比例更高,这些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乏很多看似“无理取闹”,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
为此,专业心理咨询师和社区心理咨询专家呼吁:其实,很多问题都是老年人内心世界的反映,为人子女,切不可等闲视之。同时,解决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除自我精神慰藉外,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参与。
“总幻想邻居故意找茬,都是寂寞惹的祸”
最近一段时间,城关区临夏路静安门社区一件小事让社区的综治员们很是犯愁。年过六旬的徐老太太近几个月来总是“蛮不讲理”、“无中生有”,楼上楼下的邻居都被她闹得不得安宁,一个劲找社区投诉。
事情其实都不大。拿前不久的一次敲门事件来说,可能是上了年纪又独居的缘故,老太太有个习惯,每天下午5点多准时上床睡觉。那天,楼上不知道哪家搬家,可能在搬运家具中磕碰了暖气管道和楼道扶手,产生了些噪音。在还没搞清楚噪音来源,越想越生气的老太太就冲到楼上邻居家,认为是邻居故意找茬、打扰了她休息,遂大骂:“我这么大年纪了,你想吓死我啊!”
类似的小事,都会“激怒”老太太,并被他抓住不放,一再扩大。甚至每隔几天就要给社区打电话,说总是听见邻居在背后讲她坏话,影响自己吃不好、睡不好。
“对面那栋楼的一个女娃娃,每次穿着吊带在家里晃荡,连窗帘都不拉,让人看见多不好,有碍观瞻。”
“上次在小区里碰见老李,想跟他聊天,人家不理我,在我背后说坏话的肯定有他!”
“老王的孙女就喜欢去学跳舞,也不好好学习,每次一说,她还不高兴。都不知道老人是在替她操心!”
……
就样的场景,平均每星期至少一次。徐老太太不仅跑到社区里发牢骚,还总是当着社区居民的面对人家的做法“指指点点”,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太喜欢与她讲话,都觉得她唠叨、爱挑刺。
“老年人心理疾病的根源,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太孤单。人一孤单,就容易幻想。”静安门社区书记何晓娟说,他们多次找老太太聊天疏导,发现老人的子女很少过来探望,常年独居生活让老人觉得十分孤单,言语中不时流露出对子女的想念,甚至觉得只有自己有点什么事情,孩子们才会上门探望。“我们经常将老人比作‘老小孩’。他们这么做,就像小孩子爱哭闹一样,只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唤起子女的关心。”
高彩林先生是社区心理咨询志愿者,但同时他还拥有甘肃省专家心理咨询治疗门诊室负责人、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心理咨询师专家督导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多个头衔。据他观察分析,这是老人的一种“黄昏心理”,多发生在独居老人身上,因为人际交往狭窄,总觉得自己被排除在生活之外。其实,说到底,是老人心里落差大,才会有这些的不满情绪。总是觉得受不到尊重和重视,找不到存在的价值,于是不自觉的以“挑刺”的方式表现出来,想以此获得别人的重视。
“这种状况的改变,需要整个家庭环境的配合,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聊聊天,排遣老人的寂寞心理。”高彩林提醒说,如果老人的情况依旧比较严重,就不能仅依靠单纯的心里疏导,需要到专门的机构去看看。所以为人子女,不要忽视老人的心理变化,及早注意到并及时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
“老年人现实精神生活不容乐观,面临的心理困境还有很多”
几十个平方米的房间里,几张沙发摆放在茶几旁,旁边会播放柔和的音乐,这就是甘肃省专家心理咨询治疗门诊室。作为门诊室的负责人,高彩林先生服务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是兰州市的老人们,实行预约制,每次咨询约50分钟。
“就我所接触的老人来看,他们的现实精神生活不容乐观。”3月8日,参加街道组织的义诊活动,在接待完当天最后一位咨询对象,高彩林一脸忧虑:“如今城市老年人的衣食之忧基本解决,精神需求的满足更加重要迫切。”
作为甘肃省专家心理咨询治疗门诊室负责人、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心理咨询师专家督导专业委员会主任,本职工作就是做心理咨询的高彩林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有二十多年。此前,他的免费咨询志愿活动走进过兰化、甘农大、刘家堡社区、十多家干休所等多个单位社区。
58岁的刘师傅是自己走进兰州市专家心理咨询治疗门诊室的。
他说老伴去世有10多年了,自己退休后就一直一个人生活。人老了,想找个伴,就这么个愿望,慢慢长成了刘师傅心里解不开的“结”。
起初来来回回相了很多次亲,一直都没定下来。撇开眼缘、人品,刘师傅还有一个衡量的“准则”就是一定要门当户对。“希望对方也是事业单位退休,退休工资水平与我相当;孩子们最好都有不错的工作,生活上没有太多的压力。”刘师傅说,这么考虑就是担心别人是冲着他的财产来的。
对刘师傅的儿子而言,老人的这个举动也让他有些担心。“钱的问题很难说清楚的,老人年纪大了,容易犯糊涂。说不定什么时候被人骗了都不知道。”于是,刘师傅的儿子提出来帮老爸保管存折,“密码我不问,也不会动老爸的钱,就只是担心他干出傻事。”
儿子的举动,让刘师傅心里更添了不安。“我还在呢,他就盯着我的钱了。我怎么可能放心让他管我的钱,万一我生病了,钱要不出来,可怎么办!”
高彩林开出的药方是,作为子女,应该更多地关爱已年老的父母,老人的安全感,尤其是独居老人,很多时候源于房子、存折等“老底”。子女对老人应多一份体谅。老人对财产的焦虑,一方面可以借助法律援助来解决,比如刘师傅担心再找老伴是冲着钱来,不妨在婚前做财产公证,免除双方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子女在对待老人财产的方式上也要有所改变,要以能让老人安度晚年为第一要义。
“老年人面临的心理困境还有很多。”高彩林说,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易怒、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焦虑感。日常活动场地缺乏,文体娱乐活动参与率低,以看电视、打牌为主的闲暇生活单调乏味,也会带来精神的孤独。
此外,人到老年,躯体衰老迹象多了,亲友离世者多了,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离生命终点越来越近,会有一定的不安全感。尤其是丧偶老人,会格外感觉孤寂。而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复杂。如此种种老年心理疾病和障碍会严重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诱发或加重各种躯体症状、疾患,甚至导致绝望自杀。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在与社会、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实现的”
“老人到了这儿,这儿就是他的舞台。咨询开始前,我会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并告诉老人哪些问题我可以有所帮助。我的主要任务是倾听和点拨。”高彩林说,他很想帮助更多的老人,但让他烦恼的是,很多老人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者他们并不承认这一点。
“首先是居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居民把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或精神病,以为是严重的疾病,因害怕别人的眼光而羞于寻求正规、专业的帮助。其次,居民不信赖陌生人。怕自己的隐私被陌生人知道会被胡乱传播。”城关区东岗西路街道东岗西路社区书记吴治斌亦有同感,“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目前这样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兰州并不多。虽然兰州不少社区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为居民低偿或无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居民们对这一新的便民服务非常漠然。其次,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咨询师在社区的时间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除了心理援助,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还包括在全社会弘扬尊老爱老的关爱氛围、改变老年人无用的错误观念。更重要的是,为老年人走向社会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促进其再次融入社会,达到自我实现。”高彩林说,在这方面,国外很多做法值得借鉴。
高彩林讲述了一则名叫《相约星期二》的故事。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米奇·阿尔博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14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老师死后将其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一个失能老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度过最后时光,给无数读者带来长久的感动,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像前面提到的两位老人,体力和精力仍比较旺盛,完全可以继续老有所为、老有所用。你是工人,可以给邻居打个铁壶;你是教师,可以辅导家境贫困的孩子……”高彩林介绍,现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甘肃省专家心理咨询治疗门诊室联合兰州市多个社区,开始尝试多种形式的改变。“居民不愿上门,我们就走出去。居民担心个人来咨询会被人误会,我们就开展团体性质的辅导和讲座。最重要的是,通过团体辅导、开展讲座、团体活动等方式,找到一条适合社区心理咨询的好路子。
“老年人心理健康工程需要民政部门、老龄部门、卫生部门等各方支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多头参与,有序推进。”高彩林说。让人欣慰的是,“建立包括‘加快老年人文娱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在内的老年人精神关爱体系”,已作为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写入兰州市“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的相关规划中,对于兰州50.59万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