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场路曾是兰宁驿道的主要通道。明朝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边境趋于相对安宁,通往宁夏的驿道改善拓宽,黄河以北、镇远浮桥以东的地方就成了闹市,作坊、店铺、饭馆鳞次栉比,过往商旅驼队络绎不绝,是著名的“水旱码头”和“茶马互市”。直到1979年城关黄河大桥通车之前,盐场路上的庙滩子依然是兰州的一个咽喉通衢,车马店集中,人流、物流交汇。此后,从这里过往的车辆有所减少,庙滩子的码头作用减弱,但在黄河北地区,这里依然是一个中心。这条路不仅伴随了很多当地居民的成长,也承载了很多的记忆。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随着大量的人流、物流的密集,使得其承担的交通任务显得格外“紧张”。在经历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漫长岁月中,如今,盐场路这条古代通往宁夏、内蒙的古驿道,迎来了30年来的首次大修,让很多兰州人对他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从即日起鑫报社区河北版特推出《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盐场路》栏目,一起回忆这条带给大家便利和梦想的大道。广大市民可联系鑫报记者QQ:27072924或@大西北网络、@兰州那些事谈谈您眼中的盐城路。
路修好我就可以带奶奶出去转转了
文/@宋青54
至今还记得,2005年的一个下雨天,骑着脚踏车的我,在经过那个大水坑时被过来的公交车溅了一身污水的狼狈样。
那时候我刚上初一,家住盐场堡,学校兰州十中位于大砂坪,盐场路是上学的必经之路。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并不同意我骑车上学,第一因为那条路窄且车多,因为没有红路灯的关系,这条路司机们开车也大多随心所欲,15岁的小姑娘一个人骑车还是比较危险的。第二因为那条路不平,坑坑洼洼,车技不好,绕不开那些障碍,车被颠坏了是小事,冷不丁在哪儿就有可能会摔倒,曾经被溅一身泥水的大坑就在生物制品研究所附近。
可坐公交车对我来说实在不方便,我是盐场堡土著,家在刘家坪,下了公交车还得走很长一段路。后来,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家人终于同意我可以骑车上学,每天出门前都会叮嘱几遍:骑慢一点,不要和其他同学赛车,不要载朋友,在公交车站要停一停,等等等等,不厌其烦。
可真的骑了车哪还管得了这些,就是喜欢比看谁骑得快,那些男生常不屑与我一个女子比试,而我偏偏不服气,非要比一比。最开始比速度,到后来开始玩花样,两只手开始不老实了,慢慢的一只手开始“脱把”,再到后来双手都“脱把”,屁股也不老实了,不想坐座椅,直接坐到后座上,仗着自己腿还不太短,在盐场路上叱咤风云,7路和107路的司机们叔叔们恨我们恨得牙痒痒。
再到后来,35路、22路陆续来了,盐场路的车流量变得更大,再加上长了一岁的关系,也不再那么顽皮了,乖乖地坐起了公交车。每逢上学放学,一个个书包带子就跟沙丁鱼一样往公交车里灌,直到把车塞得不留一点缝隙。我喜欢乱想,常常担心这车这么挤,路上又这么颠簸,万一车翻了怎么办?幸好这么多年了,这种事情从未听说。
但不得不说,坐公交车的颠簸要比骑自行车有意思多了。骑自行车,哪儿有坑,有可能颠簸自己都是清楚的。可坐车就不一样了,司机全权负责,我们只管摇得乐呵。尤其人少的时候,我们抢着坐最后一排,最后一排绝对是颠簸游戏的最佳体验地,左晃晃,右晃晃,前倾后倒,不亦乐乎。我们同学之间开玩笑说,盐场路绝对练就了兰州市最牛的公交车司机。躲得了路障,逼得走小车,忍得了蛮横的自行车,还能带学生们玩玩刺激。可这苦了老爷爷老奶奶们,“我的老骨头都要散架了!”经常听他们说。
快要中考的时候,我早上上课经常打瞌睡,班主任柯老师建议我跑步来上学,以前上学还能依靠交通工具呢,现在可好,又回归原始了,可坚持了一段时间又不得不放弃,第一路程太长,第二这条路根本不分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所以走路也是要冒险的。
初中毕业,我去西固上高中,后来又上了大学,离盐场路越来越远。每逢周末,这里也经常堵车,狗市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搬到了赵家庄,于是每逢周六,赵家庄一带甚至整条盐场路都会被堵的水泄不通。周末想回家的时候,我也只好绕道而行,走相对平坦的滨河路。
最近盐场路在修路,也不知道修好后会不会如我所愿,马路可以宽一点,车辆可以慢一点。奶奶很久不出门了,我想,等这路修好了,我会带她走一走的。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