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工程”助力陇南乞巧女儿节将走出国门
大西北网7月31日讯 昨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陇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昉就有关情况进行介绍。为了使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成为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标志性节会之一,陇南市将积极实施乞巧文化保护传承、节会提升、设施配套、人才培养、产业开发五大工程,努力建设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毗邻川、陕两省,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辖一区八县,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3万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生物种类繁多,矿产资源富集,自然景观秀美,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
陇南民俗文化精彩纷呈,乞巧、池歌昼、高山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乞巧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得到学术界认同的中国女儿节。
张昉介绍,在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进程中,陇南市把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作为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把乞巧文化作为主打品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增强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乞巧”是秦人古老遗风,从早期秦人对女性的崇拜仪式,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演变,形成了流传至今并盛行于西汉水上游西和与礼县一带,辐射陇南全境的乞巧风俗。“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是一种流传于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岁时节令活动。活动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七项固有的程式,其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全国具有唯一性,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增补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2007年、2010年、2012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会,其中第四届升级为甘肃省级节会。
在北京举办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乞巧音乐创作、专家学者田野考察、乞巧文化摄影采风等活动的同时,8月7日至13日,陇南市将继续举办民间乞巧活动,即:农历七月初一前夜至初七,在西和、礼县由群众自发组织民间乞巧活动。并设立四个集中展演点,展演乞巧活动的全过程。同时,组织开展优秀表演团队、“和谐家庭”等评选表彰奖励活动。
同时,运用乞巧文化高峰论坛成果。进一步阐释、宣传乞巧文化渊源、流变、内涵、外延等,加强乞巧文化传承,开发乞巧文化产品,建设乞巧村、乞巧小镇、乞巧广场等,打造西汉水流域乞巧文化传承保护和产业开发示范带。
近年来,陇南市立足特色文化资源,提出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努力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目标定位和任务措施。“一带”是陇蜀道文化发展带;“三区”是建设以秦早期文化、西狭颂文化为代表的礼县、成县、徽县、康县历史文化区,以哈达铺红色小镇、两当兵变为代表的宕昌县、两当县红色文化区,以乞巧文化、白马人民俗文化为代表的武都区、西和县、文县民俗文化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节庆赛事会展举办等。(更多内容请点击大西北网http://www.dxbei.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