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医管局局长封国生最近“暗访”同仁医院。在现场,封国生试挂“热门”眼科号,排了一钟头终于到达窗口,被告知上午的眼科号全部售罄。最终局长给此次就医打了85分。针对体验发现的挂号时间长、分次缴费等问题,封国生局长表示,将向医院进行通报,请医院研究作出整改。(8月20日《法制日报》)
局长“暗访”医院,这比在办公室吹空调甚至拍脑袋决策的姿态,总归是好过很多。然而,因为没有“角色代入”,局长也很难意识到,医疗资源紧张导致的排队挂号,还只是表象问题;一系列心理压力、后续治疗,甚至跨地求医、经济压力等,领导恐怕都没办法亲自体验。
也正因为如此,在提前预约挂号没有成效、挂号一小时后被告知售罄之后,局长依然给就医流程打了85分。这样的打分也许更客观、更全面,却显然也因为没有“角色代入感”,同公众的感受发生偏离。对于公众来讲,医管局局长用不着亲自体验,能够用心聆听民意,就足够了。
当常规反馈渠道无效或低效时,公众就乐意看到“领导亲自体验”,此种逻辑还隐含了这样几个认知前提:深入群众、接触民生本就应是常态,常规动作做得太少,“领导来了”就成新闻;而且,现实问题的改进之难,让人们希望通过一把手来直接、就地解决问题,这比常规手段有效多了。
局长亲自体验后,表示“将向医院进行通报,请医院研究做出整改”——可以想象,此次整改必是围绕“挂号”一事。忽略了“挂号”之外其他更深刻的问题,这样的反思、整改恐怕不会周全。因此需要注意一点:民意反馈才是改善公共服务的主要依据,领导意志可以参考,但不能取代常规反馈——毕竟,领导亲自体验群众的日常生活,依旧存在着“角色落差”,只有真正成为办事主体,才可能发现办事之难。
领导亲自排队体验背后,是常规监督、反馈渠道的单一乏力。领导要亲自体验,不仅要从身体上体验、更要从心理上体验,对全部因素方方面面的体验;假如说这样的方式没有操作性,那建立起科学、理性的反馈机制,则更显迫切。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