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父教事业应成为国家教育战略
最近,《爸爸去哪儿》火了,明星们褪去光环回归到普通父亲的角色时,不时表现出的困惑无奈、手足无措或是真情流露引人深思。一个词开始愈渐清晰地浮现:父亲教育。
自从“中国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的观念得到传播后,不少家长和教育者已经认识到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是看看电视里的尴尬情况,不仅是“星爸”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手足无措,不少普通的爸爸也多有不够到位的情况。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维影响下,不少父亲将教育孩子的重任推给了母亲。
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由于父亲应有的权威示范性、坚定坚强性、勇于挑战性,未能释放出应有的教育影响力,孩子容易出现“精神空白点”和“成长缺憾”,比如男生发展女性化,女生则容易形成“恋父情结”。可再好的父教观念,如果得不到落实,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放眼世界,美国有“父亲支持计划”、“国家父亲中心”、“新爸爸训练营”等社会机构,把父教新理念进行推广。瑞典通过了《父亲法》,强迫父亲在新生婴儿出世后,必须请一个月假,以便自己能在家中帮助妻子照顾婴儿,若父亲不履行这一义务,将不能享受政府所给予的薪水津贴。他们不仅将父教当做了一种事业,而且上升到了法律层面,用法律精神看守住父亲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用法律约束力来敦促家长积极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
当下是一个法治时代,更多教育观念、发展观念仅仅停留在“倡导”层面是不够的,如果社会主体不配合,不会受到任何制裁和批评。这时候,不妨借鉴这种“教育立法”,让法律精神为父教观念保驾护航,将父教事业上升到国家教育战略,发挥更有效的影响力。刘克梅(河南职员)
原文链接: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1118/c1003-23574359.html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