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广州沙河大街某服装城,有保安员抓获一名小偷。该小偷突然大喊一句“有人砍人”,竟引起周边群众向四周跑散。类似的人流恐慌急聚事件,当天中午又在荔湾区上演了一回。此前一天,成都春熙路附近也发生一起数百人逃散事件,后经警方确认,起因是有人造谣“有人砍人”所致,该区域未发生任何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
扯一嗓子,惊跑一群人,这是昆明暴恐袭击事件之后,一些城市中出现的新动向。往好处说,大家警惕性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强;往不好处说,让“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小偷)利用后,会造成不必要的情绪动荡。这种现象貌似荒唐,实则内藏危机。
这种事儿是怎么发生的?有心理学教授将其概括为“咕咚效应”——木瓜成熟落入水中“咕咚”一声,吓得树旁的小白兔撒腿逃跑,边跑边喊“咕咚咕咚”,引得狐狸等其他动物跟着一起跑起来。表现在人类身上,公共场合如果出现集体跑动、尖叫等现象,大多数人本能的条件反射是跟着一起跑,而这种跑又会传染给其他人,心理学上称之为“群体无意识蔓延”。
按照咕咚效应的解释,从个体角度说,在接受刺激信息之时,如果缺少对信源的理性判断,又嚷又跑是带有本能的反应;但从群体角度来说,这种不做分辨的群体奔跑,很容易造成次生灾害——成都商家关门不营业受损,只能算是最小的损失了。
可我们总不能一直就是听一嗓子就只知道跑吧?再说了,若从“咕咚效应”跑出个“狼来了效应”,又将如何呢?群体理性多一点,不可能凭空造就,只能寄希望于个体本能的理性色彩先增多一点——平常里想明白一件事,就是听到耸人惊闻的呼喊时,我干点啥是最正当的、最应该的?
比如说,在听闻到惊恐信息的时候,我们会不会用几秒钟定一定神,有一个基本的观察与判断:大家嚷嚷的,真的发生了吗?哪些信息支撑了这个判断?现场真的有危险吗,危险在哪里?我们真要跟着一起大喊大叫吗?
如果确实有“非常”的事情发生,我们是否仍然能做出最“聪明”的举动?站在什么位置上,是最安全的?往哪里跑,是最正确的?有无能力评估现场的力量对比——比如警察、强壮者、群众一方,有无可能通过有人振臂一呼,迅速组织起来,改变场面上的力量格局?
痛定思痛,某些事件中一两个人能强暴地畅通无阻,显然是正能量缺乏积聚有关。每个人只是为了逃生机会示弱躲避,结果会是群体性损失大半;而个别人超越理性地组织反抗,迅速联合,快速反应,常常就是迥然不同的结果。
你可能说我在坐而论道,但如果不在平常时掰扯清楚,给自己一些应急心理的暗示,也就注定在别人随便地扯一嗓子之后,胡乱地四窜瞎跑。
一个民族终归是要进步的,是要逐渐成熟的,进步要么发端于校园、社会等公共层面的教育引导,要么发端于一个个个体向自我灵魂的扣问,总之,不会在盲从奔跑中从天而降。(吴梅花)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