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雅欣
国学走入生活,
传统成为时尚!
科普国学,
文化健康!
“子曰”,古代指孔子说,现泛指老师说。
“子曰诗云”,就是中国人引经据典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
子曰文化,团结一批杰出的国学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古为今用的经典智慧,构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把精英层面独有的思想智慧,转化为民族共享的文化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提出的第三个价值目标,是文明。
(一)文明形态
“文明”的释义有很多版本,综合来讲,我们平时谈及“文明”这个词时,主要意指两层概念:第一层是广义上的文明,指一个社会集团中的综合文化特征,包括民族意识、价值观念、礼仪习俗、宗教思想、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科学程度等等,比如说到思想体系上的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或者说到生产方式上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或者说到创造成果上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些都是宏观意义上的文明概念;而狭义的文明,是指某个对象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教育水平,比如说某某人是个文明人,某某国是个文明的国家。
我们先来看广义上的文明。对于中国而言,中华文明,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令国人感到心痛的一个词汇。从近代史开篇,我们的自有文明在世界面前就从未彰显出优越性,相反,处处都显示出落后于人的伤心对比:工业文明击垮了农业文明、西方文明压倒了东方文明,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除了拥有漫长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往,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处于下风。中华文明曾以仁义礼智信辐射过周边国家、曾以温良恭俭让礼敬出大国风范、曾以诗书礼乐打造了崇高的价值观念,却在十九世纪的世界大变革中被称作“东亚病夫”,曾经的雄风不再,这一头东方雄狮似乎是怏怏病倒了。
鸦片战争震动了中华文明,中国人看着原有的世界秩序被打破,难以理解这个时代,文明的标尺变成了什么:一国的黄金白银不再是从自家的矿山挖掘而出,而是由横冲直撞的坚船利炮从他国带回;一国的疆域不再仅是自有的土地岛屿,还可以从黑皮肤、黄皮肤民族的生存空间里划定;一国的财富积累不再是专心生产和贸易,而是磨刀霍霍阴谋机关、转借战争暴敛横财。中国的文明感到束手无策,在现有的文明形态下,不再有中华文明的传统位置。
其实,自工业革命的大浪潮开始、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化进程中以来,从发展方式上看,可以将世界上的文明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占据主动态势、侵略型的文明形态,是以海盗文明为思维模式、对世界各国物质资源和民族意识形态进行扩张与占领的国家,可称之为海盗式文明;另一种是呈现出被动跟随态势、殖民地型的文明形态,是以顺从侵略者、趋从强国脚步为国家意志而发展起来的民族,可以称作奴役式文明;而介乎于这两种文明形态之间的,就是中国的文明态势,是一种自新型、中和型的文明,既没有对弱国进行过压迫和掠夺,也没有对强国一味顺从和屈服,纵然曾经有过深重苦难,依然渴望着和平崛起、依然坚持着中国道路、依然保持着不卑不亢。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生存至今、未曾中断的古文明,在世界潮流的涌动中曾一时落于人后,实在属于历史的常态,那是由旧制度转型到新世界中的秩序调整过程、是一个泱泱大国自我更新的必要积累过程。大船的转向必然显得缓慢,但当它一旦调整好方向、发动足内劲,便将重新领衔于世界前端。
而中国在探索现代化的征程中,看过了海盗式文明国家争霸世界的傲慢、看过了奴役式文明国家唯唯诺诺的附和,此时更显示出了中华文明自身不同于人的中正、平和,以及在未来发展中具有长力的特征。可以说,未来的世界文明,不欢迎世界警察的霸道,也不鼓励傀儡小弟的媚态,而将迎来中和式文明标榜于世界文明模范的时代。
中国的文明和平发展、后劲无穷,这将有力地证明:在现代社会,除了海盗式的发家和奴役式的被发展,还有一样文明叫做中和式文明,是靠着崇尚和谐、爱好和平、自我日新、中正仁和的智慧发展到今天、强大于明天,它更加说明了人类文明的骄傲——不是靠食肉动物的攻击强悍而发达、不是靠食草动物的温顺驯服而存活,而是以一种虽是表现平和但更为自信、虽曾暂时落后但更为自强、虽将走向富强但绝不称霸、秉持和谐精神的人类文明而生存、而发展。
(二)中华文明
曾形容“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的拿破仑,还曾说过:“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世界都知道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就将不凡,但不知道它将在何时醒来、醒来后将形成对世界文明的守护还是威胁。这就需要来了解,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样。
前面说过,中国的文明态势,是一种自新型、中和型的文明。
中国是自新型的文明,这缘于儒家经典中的论述。《大学》开篇就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就是“新民”,是要使人自新的意思,成就一个新我,改过向新、除旧布新,这就是学习的目的。对人如此,对国家、对民族、对一种文明而言,更是如此。中华文明历史虽久,却不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文化就提出了“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提出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国家虽古老,却不忘自我更新、推陈出新,每一天都能如新生一般吐故纳新。所以中国的文明,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始终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着,这才成就了源远流长的生命力,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鲜活至今的古文明的原因所在。
中国更是中和型的文明,“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对“和”的追求,在中国既是道德观念、也是哲学理念,既是艺术准则、也是生存方式的要求。有些西方国家由海洋文明形成的海盗意识,构成了踏上新大陆后对当地的掠夺行径、侵占历史,海盗式文明,以夺取他方资源为生存本能。而中国的农耕文明却是以自给自足、自食其力为生存模式和思维方式,并且在土地上形成了团结紧密的家族意识,为了耕种,世世代代企求的都是稳定与和平,厌恶战争和变数。农耕民族的子孙都要按照祖辈经验来种植和收获,最怕由乱生变、影响收成。中国人这种热土观念,转而升华为一种广泛的教化:“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国人坚信,财富生于自己的土壤,而非掠夺他人的土地。甚至,连财富也只是末节和结果,道德才是根本和首要。而最为根本的道德,就是“致中和”。中道,就是不偏不倚、正中正好、符合常理、恰当其分的道路,用中是手段、和谐是目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各在其位、万物健康生存——各在其位、健康生存,也就喻示着各安其土、彼此尊重,中正仁和、和平共处。
所以有些国家对中国“国强必霸”的判定、认为中国这头雄狮万万不可醒来的担忧,是站在西方行为立场上、顺延西方固有意识形态的一种以己度人,而非身处中华文明历史洪流中、作为承前启后一脉传承的一种思维方式。
西方文明的意识主导下,还产生过一种深入人心的论断,就是亨廷顿先生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来自文化差异,而且主要是在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三者之间构成“文明的冲突”。这种论调不无道理,加之九十年代以来局部战争的爆发、恐怖事件的上升,让人们更加信奉“文明冲突论”。
然而,亨廷顿先生强调的是不同文明形态之间差异的部分、侧重的是不同民族之间对立的情绪,却忽略了各种文明之所以形成,正是出于人类共性上的那些价值追求和道德理念,比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肯定。在文明之间,必然是共性大于差异,共同的美好诉求,是各地区文明不约而同生成存在的基础。文明,就是为区别野蛮而存在的。
何况,任何一种健康文明都不是固定的、僵化的,而是流动的、发展的。仅以静止形态看文明,每种文明都是对立性的独自存在;若以运动形态看文明,文明之间便是相互交融的、渗透的、影响的态势,差异并不阻隔对话,异同也不阻碍交流。
而把世界的冲突归纳为“文明的冲突”,归根到底,是因为始终抱着“冲突”的眼光在看世界,认为世界不是这样冲突、就是那样冲突,而这,恰恰是一种典型的妄图主导他国、称霸世界的西方文明的思维。而在中国的文明语境里,传达的却是“天下大同”、“四海升平”的理想,这也正是中国一直强调要“和平崛起”的思想背景。
(三)现代化文明
当中国通过经济、军事的强大改观了自己,又通过政治、文化的强大改善了自己,坚持着自我文明中贯穿始终的中国精神,有朝一日,将不难实现在现代化文明面前重新引领世界。而这种引领,不是靠武霸的力量,相反,是靠和平的力量。这就涉及到“文明”的狭义概念:一个国家,一个个人,怎样才是文明的,尤其是,怎样才是符合现代文明的。
清朝末年,屡战屡败,民族危亡,于是严复先生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翻译到中国,第一次为国人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这个来自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强烈撼动了国人的神经,原来,落后就要挨打,弱小就被淘汰!
《天演论》的宣扬有其特殊时代背景,然而在今天,将“弱肉强食”的理论照搬到现代文明,是不对的;将自然规律完全视作人类社会法则,是错误的。不要忘记,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原点,是研究物种演化,而不是社会伦理。但人类文明,恰恰属于社会学说,而不是生物学说;人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类文明超越了动物天性。如果人类社会要抛弃自身本来优越于动物界的文明意识,而退回到以野兽本性对待同胞,那么才真是物种的退化!何况达尔文进化论本身是否成立,也早已经被质疑。
倘若“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理由在人类社会成立,那么就会给偏激的种族主义者、极端的宗教分子以强大借口,去肆无忌惮地屠杀他人。而人性的文明意义却在于,能够在坚持平等的大原则下去格外有意识地保护弱者,以维持社会的公正。可以说,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才反应出文明的高度。
一个文明的国家,将会以自身的言行告诉世界:现代文明,不是丛林文明的延伸;人类社会,不是动物世界的翻版!
对于国家,文明就是坚持正义、坚持和谐:国家强大,不恃强凌弱;国家弱小,不欺软怕硬;国家有错,也不文过饰非。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得意而归,那先进的军备、优雅的文明棍,都修饰不出“文明”的轮廓,然而雨果的一篇抗议,痛斥自己的祖国是窃贼、是强盗,才让人们看到文明的力量犹存于法兰西。二战时期,德国曾一度铁蹄席卷、所向披靡,然而由希特勒亲自参与设计的“一定要帅”的军装,也裁剪不出“文明”的身影,相反,战败后德国两任总理真诚下跪忏悔法西斯罪责的身姿,却是地平线上一道真正的文明剪影。
对于个人,文明就是外在有礼、内在友善。《晏子春秋》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化,是人类告别野性的转折点;礼仪风度,是君子为人立世的文明坐标。礼仪是外化,友善是内心,这样的个体精神组合成了群体意识,进而形成了国家民族的文明形态。《周易》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又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然天幕上的纹饰,是日月星辰,而人类社会中的纹饰,就是文明程度,用文明来教化天下,才是人文情怀,才能社会昌盛。
所以,你死我亡的较量,是动物法则,不是人间准则。人类社会的文明,是和平发展的协同,不是国强必霸的独大;是互助友爱的关怀,不是优胜劣汰的厮杀。
中国这艘航母已经调转船头、驶向现代化,中国这头雄狮已经苏醒、精神重抖擞。自新型的中华文明,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中和型的中华文明,守中致和、中正仁和。当中华文明经由漫长历史航道里的一时低谷而稳健走向复兴,就意味着《周易》之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到来,意味着中国将迎来一个革新自我的全盛时代,一个引领世界现代化的中国式文明时代。(文/曹雅欣书法/张瑞龄)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