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记者在澳门妈祖庙拍摄影到耍社火的情景
大西北网讯 尽管今年春节,兰州市也有几场社火表演,但不是在公园就是景区,而昔日上街耍社火的景象一去不复返。部分市民觉得,这样的闹新春变了味,在公园里看春节民俗文化表演,就像到动物园看动物,看到的只是春节文化的一种“标本”,缺少了大众生活的“人气”。但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活动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态,现代化的娱乐方式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娱乐观念,社火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3D电影、动漫游戏已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尤其对社火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英国留学的侯女士今年回到兰州过年,却发现自己的家乡反倒没了浓浓的“年味”,而年轻人们对社火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低,“我们的社火表演本身就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不能因为资金、传承等方面的问题使其落败。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而每个中国人本身也应努力让社火表演能传承、发展、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让更多人喜欢社火表演,让大家感受到浓浓的年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传播媒介多元化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社火开始面临着失传的困境。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院一位专家表示,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地方都面临民间艺人消失和民间文化形态消亡等困境,而民间艺术日渐衰落,从侧面也反映出我们整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和不重视。
皋兰县西岔镇火家村社火队是曾经是兰州文化庙会鼓王争霸赛上的鼓王,也是为数不多的全村村民都踊跃参与耍社火的村。在社火队里,年龄最大的64岁,年龄最小的仅13岁,尽管如此,社火队也面临缺少资金的“困局”,“有时候一场演出,不但挣不到一分钱,还要村民自己掏腰包,但耍社火是我们村里人的爱好,我们要将传统文化送出去,目前我们的社火演出也只是积累经验,慢慢在市场中寻找出路。”社火队队长火泽兴说,传统的社火表演所面临的“困局”,除了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外,一些村里的社火演出经费还要靠挨家挨户地收,经费得不到保障,也是造成社火年年“减色”的一大原因,“当然,农村传统娱乐文化遭遇都市文化的冲击也是社火‘热闹’不起来的另一个原因。
“兰州市社火表演的历史也算是源远流长,一直在民间流传,真正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是清代。社火与北方其他地方的社火表演大体一样,包罗万象、形式多样,但是又融合了地方元素,独特的特色,比如永登、榆中的社火就颇具地方特色。”原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邓主任表示。现在的社火表演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传承与发展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耍社火就是中国的狂欢节,而优秀的传统应该更好地继承下来,至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现在一些真正懂社火的艺人年事已高,原生态社火表演的传承出现了问题。
“以前为了过年进城的表演,我们一练就是半年,年前一个月,就要缝制好演出服,出演前一天晚上就要画好各式脸谱,以便第二天登台。”住在西固的68岁的段大妈,20年前曾是西固社火队的一员,代表西固队扭过秧歌,踩过高跷。“以前各路社火队讲究互相竞争、竞相献技,都要拿出足以显示自己特色的绝招吸引群众,那时我为了练好踩高跷,胳膊腿时常摔得又青又肿。”实际上,很多人和老兰州人段大妈的观点一样,认为看社火、耍社火才算是真正的过年。
采访中很多市民都认为看社火、耍社火才算是真正的过年。为此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社火是一种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遗产,他们将继续挖掘、发展和传承这一民俗文化,让社火表演更多的走进城市,走进市民,让大家了解社火,喜爱社火,并使其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