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白银区:精准扶贫“三结合”成效显著
记者李保荣通讯员高海
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白银区推行大精准与小精准相结合、城镇就业与产业培育相结合、政府扶贫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扶贫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大精准”确定方向“小精准”明确措施
据介绍,白银区已全面完成省扶贫办下达的1000人的脱贫任务,超额完成脱贫人口2721人,全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18%,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17.5元,2015年实现了整体脱贫,在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中率先退出贫困县区。
白银区委负责同志说,这得益于白银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做到“大精准”与“小精准”相结合,以“大精准”确定方向,“小精准”明确措施。
白银区的贫困村人口主要集中在武川和强湾两乡,这里干旱少雨,耕地稀少,多年来政府的扶贫工作从未停止过,但村民的生活水平未得到有效改善。
“严酷的自然条件使扶贫投入与效果严重不对等。”李兰宏说,“我们不能再在原地扶贫,必须精准调整大方向,易地扶贫搬迁是唯一出路。”
在把握“大精准”的同时,白银区突出普惠制,做到扶贫措施“小精准”。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农民都有一个稳定的就业,白银区制定了精准的就业帮扶措施,提供环卫、大环境绿化、城市绿化、物业等公益性岗位750余个,园区企业还提供用工岗位700余个,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记者了解到,白银区是目前全省移民搬迁中整乡建制搬迁人口比例最高的县区。白银区区长王琳玺说,目前全区已经安置武川、强湾等乡镇农户1.85万人,两乡镇移民搬迁率分别达到75%和60%以上。
城镇就业和产业培育“齐步走”
目前,白银区共有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804户5900人,除了武川、强湾两乡移民外,还有水川镇269户、四龙镇96户非移民贫困户。白银区通过城镇就业稳移民,产业培育富非移民,确保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武川、强湾等乡镇已有农户1.85万人迁入了白银城区,白银区将移民就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发展银西工业园区创造产业岗位,通过壮大第三产业创造社会岗位。目前银西工业园区已入住统一食品等企业60多户,去年实现产值30亿元,解决就业3800人,这些岗位几乎都提供给经过培训的移民。
对于非移民贫困户,白银区则实施了“一乡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针对武川乡贫困户,依托天博奶牛养殖场、大漠风烟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以发展“饲草种植+肉牛养殖+劳务输出+易地搬迁”实现脱贫;针对强湾乡贫困户,依托华都生猪养殖场、晟元农业示范园等企业,以发展“生猪养殖+劳务输出+易地搬迁”实现脱贫;针对水川镇贫困户,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辐射作用,以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林果+蔬菜种植”实现脱贫;针对四龙镇贫困户,主要依托今日阳光、鑫昊乳业等龙头企业,以发展“奶牛养殖+饲草种植+农家乐+劳务输出”实现脱贫。2015年,白银今日阳光等5家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累计增加农民收入1000万元,吸纳劳动力就业200余人。
政府主抓以上带下社会帮扶同频共振
在白银区的精准扶贫实践中,政府扶贫与社会帮扶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聚合了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精准扶贫。
白银区四大班子成员率先自我加压,将贫困县退出的15个指标精准分配到班子每个成员,人人肩上有贫困村、有贫困户。
同时,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也得到彰显。白银区将农村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工作融合,组建产业链党组织,创建党组织助推精准扶贫示范点,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武川乡崖渠村贫困户韩国岩说,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
针对专项扶贫工作,白银区统一制作了贫困对象分布图、任务进度分解图、致贫原因反映图、计划措施细则图、年度进出动态图以及精准扶贫组织保障图、贫困户识别流程图,实行挂图作战,并成立了6个帮扶工作站,各村均设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定点、定人、定责帮扶,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在白银区已经常态化。近年来,白银区先后开展了“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等”活动,全区166名人大代表、157名政协委员活跃在扶贫一线,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今日阳光公司、白银天博奶牛养殖场等5家企业成为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的中坚力量。
掌上白银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