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名目繁多的“社区义诊”、“免费试用”等保健食品促销活动,经常在道路边、老年人聚集的场所、住宅小区等处出现,他们大多以“高科技产品”、“成本价销售”、“试用”等名义进行促销。
“只要购买此保健品,不仅能免费吸氧、足疗,还能免费去国外旅游……”平日里省吃俭用的王大妈,近来出手颇为阔绰,甚至有些失去“理智”,动辄几百元甚至几千元购回一堆保健药品。类似王大妈这样出手“阔绰”的老人还不在少数,平日里都很节俭,只要遇到保健品促销,可都显得大方很多。也有一些老人甚至把自己的退休工资全部花在了这些说来可以“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上。尽管此类事件经常被曝光,可老人们为何依然会痴迷“健康讲座”,屡屡上当受骗?让我们来听听老年人自己的讲述。
老人屡次被忽悠子女劝说还不听
“老太太瞒着我们一掷千金!”家住雁滩安居小区的李莹女士气愤地对记者说。前不久,李莹从邻居口中得知,79岁的母亲花1300元钱买了一大堆保健食品。她赶回家,再三追问,老人闪烁其辞不愿承认。她抱怨说:“都是老人偏听偏信商家的宣传,又担心子女干涉,导致我们母女关系十分紧张。”
她介绍,自己的母亲既节俭又勤快,平时连个剩菜剩饭都不舍得倒,可去年冬天,竟花660元钱在小区一个流动商贩手里买了2瓶声称能防治腰腿痛的药酒。老人的这个举动让女儿有些接受不了,因为她一直对这类保健食品持怀疑态度,言语之中她对母亲有了责备之意。结果是,老人再买什么东西就不告诉她了。
这次她非要问出个究竟。母亲急了:“我花自己的退休金,不用你们管”。最后涉及到了孝顺不孝顺的问题,老人表示要搬回自己的老房子去住。
面对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母亲,李莹有些不理解,担心母亲被忽悠得不能自拔,更怕她吃出什么毛病来。
“那些商家的促销手段太‘高明’。”同样对父母花大价钱购买保健食品不理解的市民王先生分析说:“虽然平时节俭,但由于多数老年人或轻或重地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身体不舒服,有病乱投医,在貌似温情的关怀之下,不知不觉地便被洗了脑,由平日出奇地节俭,变成毫不怜惜地一掷千金。”
“小恩小惠”诱惑老人
有着同样烦恼的张先生说:“自从参加了一次‘健康讲座’后,我父亲就对保健品‘情有独钟’,跟着了魔似的。有时候吃到一半就又换了新产品。劝他也不听,话说多了父亲还生气,说自己年纪大了,花钱买健康不用我们儿女管。原来商家说了只要购买此保健品,不仅能免费吸氧、足疗,还能免费去国外旅游……”
市场上保健品名目繁多,什么壮骨的、安神的、增强免疫力的功能不一。商家们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极尽宣传之能事。在如此这般的宣传攻势下,退休在家的李大妈也成了某种保健品的忠实拥护者,很快邻居高大妈、刘大爷也被拉了进来,加入到了购买大军中。但在他们花了大量现金购买产品之后,这些大爷大妈们才发现给他们提供保健品的公司早已是人去楼空,当初期待的“免费旅游”也化作了泡影。
为啥老年人对保健品“情有独钟”?一位干过推销员的李姓人士坦言:“老人心软脸皮薄,经不住可劲儿‘忽悠’。骗子往往都是专挑老年人活动集中的地方,利用小恩小惠等手段将老人骗来,经过讲课和发放小东西,劝他们试用某产品,再雇‘托儿’夸夸疗效,行骗成功率颇高!我们公司招人,根本不要求懂医疗,就看你会不会‘忽悠’。”该人士如此告诉记者。
先是吹嘘某某保健产品的神奇疗效,紧接着发放“赠品”辅之以“免费试用”,诱使老年人购买。大多数老年人受骗就是这样,通过健康讲座或免费体检与保健品接触后,相信了商家的“广告”。“第一次给他钱,他退给我了;到第二次,他还退给我,随着钱数和对他们的信任度的增加,就一步步走进了他们设下的‘陷阱’,当将这笔数额不菲的钱装到他们口袋里后,商家就玩起了失踪,卷走了老人的养老钱。”
专家指出:“这其实是商家针对老年人的心理设计的套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老年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因为一点点小恩小惠,迷失应有的判断能力,因小失大。”所谓的“健康讲师”们个个口若悬河,张嘴就来,其大忽悠本领的确让人防不胜防。小恩小惠很容易让老年人产生麻痹思想,进而对不法商贩产生一定的亲近感,这就使他们很容易得手。
“情感推销”笼人心
“大妈您来了,您今天的气色看起来可真不错,身体感觉怎么样啊?……”家住雁滩的杨大妈近日来每天都会按时到体验店里去“报到”。因为这里不仅能体验,还能得到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还可以和其他体验者拉拉家常。“免费体验”了半个月,杨大妈觉得通过自己每天的亲身感受,自己的身体的确比以前硬朗多了。自己原本根本不信这种理疗仪的功效,看起来还真挺管用。于是,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花了近万元买下了这种理疗仪。
“爷爷、奶奶,这是专门治疗颈椎病的,免费试用不要钱……”在某菜市场,好多前来买菜的老年人被这一声声“爷爷、奶奶”叫得心猿意马,不禁坐下来享受脖子间的免费按摩。只见这位年龄不大的小伙子细致地照顾着爷爷、奶奶们,还不时地关心问询: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好些?多试试,不买也没事!爷爷、奶奶们身上做着治疗,脸上露着了会心的微笑。
人们都渴望健康长寿,尤其是老年人这一消费群体,他们渴望健康,但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匮乏,这样的需求促成了保健品市场的繁盛,一些保健品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使出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高价销售保健品。
一般特点有:保健品当“药品”卖。夸大宣传保健品的功效,称对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或事先不告知是保健品还是药品,老人购买后才发现上当受骗。
对此,一位心理学家向记者解释:人到老年最担心被疾病缠身,心里充满恐惧,对健康的渴望更为强烈。此时,商家的“情感推销”乘虚而入,与“关怀”老人的活动同步进行,事半功倍;宣称买多少产品就可以去什么地方旅游等等,既满足了老人希望找到健康、社交和自我的心理需求,也让老人们心甘情愿地掏钱,彻底掉入了养生消费的圈套。
听听老人怎么说:
缺乏医疗常识养老钱被忽悠
“以前啊,只要有保健讲座、健康讲座什么的,我就去听。而且,只要他们说产品对身体有益,我就会买。”在基业豪庭居住的62岁的吴老人说,几年前,他在小区门口和别的老人聊天时听说,附近一间保健品店里每天都有免费的健康讲座,很多人去听。“我想自己平时也不太懂保健什么的,去学学医疗常识也可以。”于是第二天,吴老人起了个大早赶去占位。
“我到那儿一看,他们挂了可多牌子,什么‘国家认证’、‘美国进口’,看起来很权威。在那儿做讲座的是个老同志,说是从北京请来的专家,穿着白大褂,戴副眼镜,瞅着很专业,我完全相信他就是专家。”吴老人说,对方还给他做了体检,检查结果发现他“恰好”适合对方的产品,便推荐他买一个疗程的产品回家试试。“他说吃了这些药肯定对身体有好处,不容易得病,我当即回家拿钱来买药。”
从此,什么螺旋藻、蜂胶、特效茶等,只要对方宣称对身体有益,吴老人就往家里买,并且每天风雨无阻地去参加对方的健康讲座,孩子拦也拦不住。“直到去年8月份我住院了才明白,原来药品和保健品不一样!”吴老人说,那时他已花了两万多元买保健品。
“他们先给你讲授保健知识,然后‘不经意’地推出自己的产品,并且那些产品往往正好具有他们所讲授的保健功能。”一居民说,讲课洗脑是不法商贩的惯用伎俩,因为是免费听课,所以往往能吸引大批有着闲暇时间的老年人,而那些确实能让人认可的保健知识又往往让老年人转移到对其产品的认可上。于是,经过一番灌输,老人们的态度不自觉地由“随便听听”变得“十分认同”,进而认为“说得很对”。商家很会掌握火候,为了让渴望健康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宣传更加入心入脑,便施些小恩小惠,免费赠送一些小纪念品。这更加激发了老年人参加这类活动的积极性,时间一长,便会由怀疑到信任,再由信任到自觉掏钱买商品了。
图便宜有赠品想找人说说话
家住东岗的刘淑娥大妈对记者说,她和一些老伙计去听健康讲座,主要就是“瞅准”了在讲座上购买对方推销的产品可以“打折”,而且还会免费赠送茶壶、水杯、洗衣粉等日用品。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早上四五点就起床,赶去听讲座,因为每次讲座结束之后,他们就会发一些小礼物,比如肥皂、洗衣粉等,有时还免费赠送产品的小套装让我们回家用。”刘大妈说,在这些免费发放的礼物面前,她变得“毫无抵抗力”,排队再长也毫无怨言。
“他们就是利用这种心理,一步步诱导我们买他们的保健品,也不知道咋回事,当时就跟着了魔一样。”71岁的吕大妈说,看见很多老年人都在排队买保健品、领赠品,自己不买好像亏了一样,也赶快站进人堆里排队。“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后,女儿把我狠狠地‘训’了一顿,还找出很多例子说服我,我才扭过劲,再不上他们的当了。”吕大妈说。
“我去听讲座主要是想找人说说话。”马长顺老先生说,他也是健康讲座的痴迷者,不图别的,主要是自己一个人在家待着太没意思了。
马老先生说,儿子在兰州工作后就把他从老家接来了。“他也是为我好,可孩子们白天上班很忙,中午不回家,晚上回来就是看电视、上网,也不咋跟我唠嗑,我从农村来到城市,也不认识几个人,想找人说说话都难。”因此,出门听讲座便成了老人找人聊天的好机会。
65岁的郑老先生退休前是位大学教授,他在电话中也对记者说,一些推销保健品的健康讲座之所以能吸引许多老人去听,主要是它打动了老人渴望交流的心。“其实老人到了七八十岁,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已经很低了,他们希望的只是有人陪他们一起吃吃饭、聊聊天、散散步,仅此而已。而讲座上一些推销人员正是利用老年人的这种心理,在推销产品时为老人推背按摩,给他们梳头、聊天,热情无比,使老年人觉得他们和自己很亲,不自觉地就买了很多东西。”郑老先生说。
专家提醒:保健品不是药品治病还需到医院
“现在多数子女工作忙,疏忽了与父母的感情交流,使得老年人存在情感缺失。商家此时适时介入,‘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爷、大妈’,如此这般拉家常的称呼和‘关心体贴’,看似‘人性化’的服务,正满足了老年人的情感需要。”这就是为何会有那么多老人购买价格不菲的保健品的前提条件了。
专家还提醒广大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对待保健品要理智,不能盲目听信宣传广告。要明确: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品治疗疾病。不能听信夸大、虚假宣传,推销人员一般称其产品对某类疾病具有非常神奇的疗效,部分有疾病的老年人吃这些保健品反而会延误疾病的治疗,所以有病要去信誉好、有经营资质的正规大医院看病,还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科学用药;放弃心理贪欲,不要占小便宜,不要被所谓的“免费”宣传诱惑;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有批号的保健品,要注意包装上有无生产产地、厂商、小蓝帽的批号等。
购买保健品要查询其真伪,要看商品有没有批准文号、有无生产厂家,是否超过保质期限等。必要时,可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网站或者电话进行查询;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旦受到侵害,要学会保留证据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提供线索,防止此类上当受骗现象的发生。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