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晒照吐槽到八卦从盲目跟风到理智对待
每天一起床,拿起手机就刷微信“朋友圈”,成了不少人的必做动作。正如微友“熊熊”所言:“每天清晨醒来我都会翻看自己的微信,但是我不知道看它的目的是什么。或许是想看看好友们都在忙什么吧,也或许是想看看这座城市又发生了些什么大、小事情,也或许是想读读微友们发的心灵文字激励一下自己。”而与此同时,另一位微友“东来”则讲道:“如今已很少翻看微信朋友圈了,从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到频繁的微店营销,从生活百态,到养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朋友圈已经成了我的阅读包袱。”临近2015年农历春节来临之时,不管你对微信有着怎样的情怀,无论是微信朋友圈频发新年祝福语、心灵鸡汤等信息,微信朋友圈依然通过各种方式展示着丰富多彩的世间百态。与此同时,细心的微友们吐槽:“2015年来了,微信朋友圈所晒内容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曾经的盲目跟风,机械地复制转发越来越少,微友们发布的信息内容在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更加正面与理智。”
微商品刷屏惹人厌微商辟蹊径
随着微信“朋友圈”的普及,不少微信用户的“朋友圈”慢慢成了推销产品的平台。有人表示,在“朋友圈”里售物给自己带来不少便利;也有人抱怨,对刷屏式的广告不胜其扰。对此,深有体会的微友“洋洋”说,最初她的微信朋友圈还算好,朋友们会时不时晒晒自己的照片或者出游,相熟的友人们一起起哄调侃着,或者是点着赞。可是不知道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就变了味道,一个相对私密的交友空间,慢慢变成了“网络卖场”。每每打开微信时,什么进口面膜、玛瑙珍珠、名牌鞋包、母婴用品……不断跃入眼帘。
“洋洋”无奈地告诉记者,每天面对微友们发的一个又一个产品广告,自己由最初的支持一下渐渐产生了不满情绪,思前想后,悄悄地将这些做代购、开微店的朋友们屏蔽了起来。而随着屏蔽朋友的增多,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也失去了最初和朋友们联系的初衷,自己也由最初的每天登录微信,变成了很偶尔登录一下微信。
对于“洋洋”这种对微信频繁广告厌恶的情绪,一直从事微商的小陈则表示:“不怕没人买,只要坚持勤发图并配合我的营销策略,随时随地可以赚钱。”小陈虽然说的底气十足,不过她也曾为一再被好友们屏蔽而感到苦恼。不过还好聪明的小陈及时想出了妙招解决这一尴尬问题。
小陈告诉记者,最初自己一直坚持在相熟的朋友圈里做生意,但是一再被亲朋好友嫌弃,时间久了不少好友主动将我屏蔽,虽然自己很努力在做生意,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不好,甚至起到反作用,主要因为屏蔽我的人远远多于咨询我的人。“这该如何是好呢?”抱着试试看的心里,我又重新申请了一个微信号,专门用来做生意,一下子朋友圈里多了许多新朋友,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生意渐渐火了起来。仔细想想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因为自己在设置新的微信号时,就明确标明了自己是微商的身份,而且在加新朋友时,都是自己生意的爱好者或者是有这方面需求的,渐渐地生意的成交率也越来越好。“现在,我一个微信号用来纯和好友们交流,一个微信号专门用来谈生意,不仅做成了生意,又挽回了很多曾经屏蔽我的朋友,不失为两全其美的办法。”
记者调查发现,当微信朋友圈渐渐变身“卖场”后,不少微商为了做生意,专门又申请了一个新的微信号,将私人微信和生意微信分开。可见众多微商为了营销,可谓费尽心思。
年终总结刷屏朋友圈传递正能量
从新年开始,微信朋友圈就不断被各种各样的“新年签”刷屏,放眼望去,许多市民在微信朋友圈所晒年终总结,有类似心灵鸡汤的、有搞笑逗人的、有严肃认真的……微友吐槽,现在的年中总结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值得借鉴和欣赏。
微友“挑战者”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祝福语:“2015年来了,祝愿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大吉大利!祝愿家人们万事如意!平安健康!祝愿我的兄弟们在新的一年里有全新的发展!”而正是这样一条言语简单的微信,让“挑战者”获得了23个赞,他的微友们在点赞后还纷纷留下了回馈的祝福语,并一致认为这是一条语言简单而又温暖的心灵鸡汤。微友“东方”发图称:“告别忙碌的2014年,2015年继续要火。这一年我要装修好新房,将美丽的她娶回家,生个乖巧的娃娃……”记者注意到,别看微友“东方”所发的这条信息看似内容搞笑,但却引发众多朋友的共鸣,众人纷纷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要改掉上年的惰性,继续好好奋斗,以便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伴随各种各样刷屏的“新年签”,微友们表示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的各种期许,对未来生活的不同向往,大多数人都需要正能量激励自己。为何当下如此多的人们争相发布着“新年签”呢?比如“2015,请对我好一点”、“新的一年,新的自己”等。根据介绍,现代人的生活与工作节奏相对较快,而在微信上分享这些“新年签”则带给人满满的正能量,在一个个正能量的影响下,人们参与和分享的欲望就变得更加强烈。
知识分享朋友圈含金量提高
曾几何时众多微友吐槽:“真假信息影响微信朋友圈正常秩序,莫让朋友圈变成谣言圈。”相信很多微友都有这样的体验,每每打开微信之时,经常接触到很多以“一定要看”、“转给你的家人”、“这个方法可以让你多活×年”为开头的信息,其中的很多内容却经不起推敲与深究,这其中包括帮人看风水的信息,也有算命的信息,还有很多星座运啊,开运签等等,这些真假混合的各类信息,影响着朋友圈的正常秩序。
微友“丁丁”是个微信发烧友,她的微信几乎是24小时在线。丁丁告诉记者,微信上什么关于“测测你未来身价是多少?”“测测你前世是什么身份”等各种风靡朋友圈的算命小游戏自己都一一玩过,而要想知道最终的测试结果必须要转发该条信息,这也使丁丁成了名副其实的“拇指族”。但是丁丁却无奈地向记者表示,最初自己也是抱着好奇的心情玩这种测试的小游戏,可是一些游戏在分享结果时必须填写自己的姓名等个人隐私资料,在不经意间自己的个人信息就泄露了出去,骚扰电话与骚扰短信也多了起来,真是让人无奈。除了泄露了自己的隐私外,丁丁说自己也在无意中帮忙扩散着虚假信息?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丁丁除了喜欢测试算命这类小游戏外,还热衷于转发一些“救命”信息,好比“哪哪丢了孩子、请帮忙找找孩子”的信息都会随手帮忙“扩散”,后来才知道这些“丢孩子”的信息很多都是假的,来源不明。丁丁表示,自己本是热心,却无意中帮助传播了虚假信息。现在我再看到朋友圈里的这类信息,都会非常谨慎,不会随意帮忙扩散了。
记者调查了解到,其实像丁丁这种热心肠的微友有很多,不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微信生活后,这些微友们也渐渐总结了自己发微信朋友圈内容的“真经”。微友“棉花”告诉记者,最初自己玩微信时,也会很无聊地发一些自拍照,或者吃、喝的照片,还有像丁丁一样的测试帖。但是时间久了,自己发的东西渐渐不受朋友们欢迎,在朋友们心目中自己成了肤浅之人。为了转变自己的形象,每当我在微信上发信息时,都会加工一下所发信息内容。“好比我去哪里吃饭,我不再晒自己的吃相,而是告诉微友们这家店的特色,价位等等一些大众关心又实用的信息。”
记者调查了解获悉,微信朋友圈一度从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到营销,从生活百态,到养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朋友圈”成了一种“阅读包袱”。随着朋友圈所发信息的复杂化,很多微友无奈说道:“这朋友圈里的信息到底准不准?我到底该不该上朋友圈?”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纷纷注销了微信号。不过好在还有很多微友及时更正自己在朋友圈里所不经意犯的错误,渐渐改变着朋友圈的内容,如果是分享的养生宝典,一些微友则会注明是自己亲自体验过的,如果是转发一些热门信息,也会申明是经过核实的,而最初高频率晒的自拍照等,也渐渐少了照面,在分享自己旅游之地风光时,也会对所处之地进行一些介绍,并提供一些此地旅游省钱小窍门等等实用信息。
合理设置圈中好友
相信很多微友都有屏蔽友人的无奈之举,其中除了屏蔽友人外,诸如单位领导、婆婆、爸妈等也都在微友们屏蔽的范围之内。“刚用朋友圈时,联系人里大多是熟识的同学、朋友,量少而精。”这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由此形成的“私密感强、气氛轻松”,也是朋友圈最初广受追捧的原因。微友李先生作为一名公司员工,他渐渐感觉到朋友圈的使用成了一种负担。这究其为何?原来,李先生的朋友圈原本只有几个相熟的好友,但是公司为了更好地推销企业文化,加强员工之间感情的联络与沟通,强性规定每个员工都要相互加为好友,而这其中公司领导也包含在内。李先生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自打自己的微信号里有了公司很多同事和领导后,一些关于自己生活的点滴就不便发表在微信朋友圈上,而自己每天都要反复盯着领导在朋友圈里的动态,只要领导发信息,自己都要赶紧查看并及时点赞。与李先生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微友“小陈”。小陈提道,在婆婆的一再要求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有了婆婆的影子。按照婆婆的话,这是婆媳沟通感情的好桥梁。但是,年轻人毕竟有年轻人的生活,真是给朋友圈平添了一些不便利。好比,我今天和朋友们去相约购物,要是被婆婆知道了,肯定又要批评我不会过日子。一想到婆婆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我就这也不敢发,那也不敢发,渐渐微信朋友圈里的我变得寡言少语,就是要发信息,也要专门挑选一些关心婆婆的内容发,比如说老人应该如何进行冬季保养什么的养生知识。
对于李先生与小陈的困惑,微友“小宇”是一点也不担忧。原来,在小宇的微信朋友圈里,她清楚地将好友、同事、领导、家人等进行了编辑与分类。每当小宇要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信息时,她都会在自己分类编辑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如果适合所有人一起阅读的信息小宇则点击公开发布,如果所发信息小宇只想叫好友们分享,小宇只要在编辑键盘上进行设置,此信息也仅仅只有好友才能看到,如此以往小宇的微信朋友圈依然是自己守护的那片私密空间。根据介绍,如今随着人们对微信使用的越来越理智,众多微友都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进行了好友设置,按照所发布的内容而区别对待。
“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朋友圈”中,有同学、家人、亲戚、同事,大家共同组成一个规模不等的圈子。人们喜欢在“朋友圈”上晒晒自己的见闻,分享生活的感悟,吐吐槽,点点赞,跟朋友一起领略千里之外的风光,也可以透过手机屏幕看看异国他乡的美食。对于很多人来说,虽然耗费在朋友圈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却并不厌烦。
可是,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交工具,朋友圈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圈”。除了亲朋好友,随着工作关系、贸易联络、商业往来的变化,“圈子”里的朋友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杂。归根到底,“朋友圈”只是人们之间一种沟通、联系的新方式。在纷纭杂乱的信息面前,还是要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定力。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