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洞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南5公里处千佛山西台地,为天山以北。占地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现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洞以释迦牟尼涅磐像,三圣菩萨;十八罗汉、万寿山、千佛像及佛教故事画为主,配以大雄宝殿、天王殿、地王殿于一体,构成佛教文化之建筑群。这是新疆唯一现存全国鲜见的甬道反回字形结构建筑形制的古窟原貌石窟寺,为汉传佛寺中所鲜见凿土崖为窟的仿支提窟形制寺。
据千佛洞已毁寺志记载:该寺原建于北庭回鹘王朝时代,即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间,继至蒙元时代元惠宗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北庭改称”别失八里“为察合台汗国据有时,因其最后一任汗王改姓伊斯兰教后,并强制其民改信伊斯兰教,该寺遂渐衰败。
由乌鲁木齐都统和瑛主持编撰于嘉庆十二年(1807)的新疆方志《三州辑略》,在介绍山脉走向时,不经意地提到三十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乾隆三十五年(1770),吉木萨尔有个菜农,得了眼病,双眼几近失明。无以糊口,靠熟悉路径,到南山捡拾柴火为生。每逢晴日便拄杖入山。一次,在山中眼病发作,疼痛难忍,感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在山顶解下腰带想自尽。忽听有人在耳边说:山下有溪水,用溪水洗眼睛,可以重见光明。他问:你是谁?没有人回应。话却在耳边一连说了三遍。他匍匐下山,听到山涧流水之声,就许愿:如果真能治愈眼病,就出家为僧。用水一洗,疼痛立止。在水边洗了两天,视力竟恢复了。他向空中拜谢。再次爬向山顶途中,见到一处坡土坍塌,从山体裂缝竟露出了白灰抹平的墙壁。用手刨挖,还见到了门洞遗迹。他刚刚能看见东西,不敢贸然入洞。出山后,遍告村民,村民纷纷携带锨镐随他重返当地。推开洞门,点燃火炬,看清山洞是半圆形,洞中有身长丈六的卧佛,金面跣足,衣服颜色如新。又见到不计其数的佛像,从一尺多高到三五寸长短不等,土花锈蚀,但极其精美。菜农感泣,即日落发出家,并在洞前接盖了庙宇。洞中佛像有九尊由乌鲁木齐都统索诺木策零进贡给乾隆皇帝。--这,就是吉木萨尔千佛洞的发现经过。
据《清实录》,乾隆三十五年的一件大事,是吉木萨尔安置了来自佛教文明区域的河西甘州、肃州的移民,拨地垦殖,自成村落。幸运的菜农,在这个背景下使千佛洞与自己一同重见天日。
菜农的传奇,是千佛洞重现的契机,也是千佛洞(藏佛洞)新一轮劫难的起点。然而千佛洞的毁与建,都只是针对寺院。从没有人追问过:那洞穴与其中秘藏七八个世纪之久的精美佛像何在?
每年的六月六这里都要举行庙会,这是千佛洞最隆重的庆典活动。来自新疆各地近十万香客前来敬香,其规模居全疆之首。
千佛洞寺的钟声浑厚悠长,我想那是从千百年前传来的声音。
古寺、孤阁、沉钟震颤着吉木莎平原一草一木和每一个灵魂。
千佛洞和大雄宝殿它们相互依傍着,在一个并不属于自己的年代,固守着这片土地原本的东西。我不知道它们还能存在多久,也不知这样的存在是否不合时宜,但我感悟了一种气质,叫执着和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