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辙南辕》:金晨、蓝盈莹、刘晓庆等同框演绎“她”精彩

时间:2021-07-15 10:03来源:大西北网—新华网 作者:梁君健 点击: 载入中...
    《北辙南辕》:金晨、蓝盈莹、刘晓庆等同框演绎“她”精彩
 
 
      热情大方的“18线小演员”鲍雪、高学历高颜值的海归硕士戴小雨、事业有成的女投资人尤珊珊、为陪读男友决定北漂的冯希、渴望工作的全职家庭主妇司梦……又一幅女性群像图在近日上线的网剧《北辙南辕》中展开,该剧讲述五个女性在携手创立“北辙南辕”餐厅的过程中,收获成长与爱情的故事。
 
 
      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导演冯小刚自1995年、1997年执导电视剧《一地鸡毛》 《月亮背后》20多年后“重磅”回归荧屏。 《北辙南辕》杀青之时冯小刚曾发微博写道:“一点不将就一定不凑合”,在女性题材剧集火爆的当下,这部大咖云集的作品一经播出就收获颇多粉丝关注;而名导能否为女性叙事吹来一股新风,也引发不少议论。
 
 
      五人五色,写实都市女性的生活图谱
 
 
      一边穿着婚纱缓缓走到镜子前一边憧憬着下个月的婚礼, 《北辙南辕》的第一个镜头给到了旅居挪威多年的戴小雨(金晨饰),然而未婚夫彭湃突然病倒随之暴露其有家室的真相将两人的关系打回冰点,戴小雨回到北京与表妹鲍雪(蓝盈莹饰)重聚并住进了奶奶白静慧(刘晓庆饰)家。被表姐打趣“红不了”的鲍雪已经从表演系毕业三年却依旧在跑龙套,虽然事业不见起色,但生性乐观的她还是把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尤珊珊(王珞丹饰)和司梦(啜妮饰)相识于机场,投缘而成为好友的二人却过着大相径庭的生活。作为剧中最飒的女性,尤珊珊只身闯荡金融业,有着一家属于自己的投资公司,人脉宽广,也是“北辙南辕”餐厅的发起人。司梦则平淡得多,每天的日常便是操心丈夫和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与尤珊珊知根知底的老乡冯希(隋源饰)经常跟着闺蜜出入各种场合,借此拓宽自己的眼界。
 
 
      机缘巧合,一场饭局将她们的生活开始钩织在一起。剧中,五个成长经历、性情各异的女性角色的设置均带有现实意义,她们中有女强人事业风生水起,有女孩为爱情不顾一切,有母亲面临家庭和事业的抉择。
 
 
      “开餐厅”只是一种方式,重要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她们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友谊、在困难中相互扶持,找到生活全新目标的同时也一步步走出迷雾,成就更好的自我。
 
 
      不避现实,观照当代女性缤纷的内心世界
 
 
      “水土、温度、营养都一样,可是结的果却南辕北辙。”白静慧的一句独白点出了剧名“北辙南辕”的隐喻,生活本就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剧中异性的不作为、控制欲和心安理得都让女性的题目难上加难:前夫的“妈宝”性格让尤珊珊的婚姻无疾而终,与孩子的关系也若即若离;司梦的丈夫无视妻子对家庭的付出,随意决定将她赚来的20万元稿费还房贷;冯希的博士后男友以一句“性格不合”强行给两人十年的感情画上句点……
 
 
      虽然“抱团取暖”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成长终究是需要一个人完成的功课,五个人都避不开和现实与理想的割裂正面交锋。
 
 
      事业的瓶颈没有阻挡鲍雪继续试镜寻求机会的步伐,她不挑戏,对每个镜头都兢兢业业;爱情幻灭的戴小雨转变环境重新开始,在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里就得到老板的赏识;等不来男友的一纸承诺,冯希决定放下过去,一心做好餐厅……近期一集播出后,话题“王珞丹 我们不能拿青春明码标价”吸引了网友9000余万的阅读量,尤珊珊告诉戴小雨,时间对每个人的意义都是相同的,没有人可以为你的青春买单。
 
 
      “她力量”是近几年来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尤为引人关注的一片热潮。 《北辙南辕》播出前,不少剧迷免不了将其与同样“五美”设定的《欢乐颂》以及讲述女性成长的《三十而已》等相关作品进行比较。前者鲜活刻画了一群女孩和而不同的生活光景,后者则聚焦女性在“年龄门槛”前不同的人生走向。然而纵使角色头上顶着各式各样的身份和头衔,拍一部好剧的密钥仍万变不离其宗--她们心中隐秘的角落里搁放着什么疑惑?她们又最容易在哪些困境中徘徊不前?当创作者用镜头关注到这些最敏感的问题,也就触碰到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记者 王筱丽)
 
 
    展现风格化叙事和高浓度情感的历史力量
 
 
      任何一部严肃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都会遭遇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面对开启了“上帝视角”的当代观众,应当如何摒除历史目的论的先入为主、让观众能够重新进入和理解那段历史?以李大钊为主要人物的影片《革命者》通过影像叙事将我们带入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通过风格化的叙事和高浓度的情感,成功地创作出有血有肉的革命先烈形象,也让我们体会到历史宏观进程之下感人至深的微观细节和坚韧不屈的个体生命。
 
 
      以艺术想象的方式贴近并呈现历史人物的真实状态
 
 
      如何把握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真实改编类的传记片的创作难点。而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来说,这一难点带来的各方面的挑战更高,影片既需要符合观众对于历史人物的基本认知,同时还要结合影视艺术规律进行表现形式的创新和历史情节的改写。前些年,若干传记片和主旋律影片中对于真实人物的改写都引发过争议,甚至引起了改编原型和烈士后代的抗议。对于《革命者》这部电影来说,在建党百年的特殊历史方位下书写李大钊这位党的重要创建者的人生故事,其所面临的创作压力,可想而知。
 
 
      创作者采用的方法,是用艺术想象的方式贴近并呈现人物的真实状态。
 
 
      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就通过相似性剪辑,将李大钊在狱中的场景过渡到他对于开滦煤矿工人运动的回忆中去,为这个人物的塑造奠定了历史方位和内在动力。影片演绎了李大钊发表于1919年3月9日出版的第十二期《每周评论》上的《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将他在矿区两天一夜调研后写就的文字“在唐山的地方,骡马的生活费,一日还要五角。万一劳动过度,死了一匹骡马,平均价值在百元上下……一个工人的工银,一日仅有两角,尚不用饮食。若是死了,资主所出的抚恤费,不过三四十元。这样看来,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骡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改写为他面对年轻人的愤怒的讲演,通过影像化的处理更具冲击力地表现出李大钊对于矿难受难工人家属的痛切的同情。
 
 
      在丰富史料的支持下,这部影片在叙事和风格上的最大尝试,是在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前的38小时的线性时间中,插入了对于理解这个人物至关重要的倒叙情节和人物关系。这种风格化的选择体现出影片的监制管虎和导演徐展雄的创作魄力,赋予了主旋律历史故事以新的影像气质,让李大钊的生平在电影中具有了揭秘性和紧凑感。影片在内容上也极力还原李大钊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状态,这和叙事上的风格化努力,一并让这位在中国革命史上耳熟能详的人物有了陌生化的呈现。也因此,《革命者》中的李大钊既有真实感,也颇具传奇色彩,在满足戏剧性功能的同时映衬出他的坚定信仰和家国情怀。
 
 
      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风云际会中的历史情境
 
 
      除了对于人物真实感的塑造之外,历史题材影片还需要塑造出独特的历史情境,为人物行动提供合理舞台,并以历史情境表征影片主题。《革命者》对于历史情境的展现,是通过人物关系的方式来呈现的:各路大小人物如走马灯一般出现在李大钊的生命中的不同时刻,而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正是现代中国历史风起云涌的最佳投射。
 
 
      在这些人物关系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张学良和蒋介石两个段落。1910年代,少帅张学良背着父亲到上海租界的十里洋场快活,意外目睹了洋人行凶、枪杀报童。年少血性的他在现场试图出手但被副官紧紧抱住,第二天,他在车内擦拭手枪,准备用自己的方式讨回公道。也正是在即将出手的这个时刻,张学良目睹了李大钊带领的工人和劳动者团体抗议示威,成功地让租界交出了杀人犯。离开前,李大钊向周围参加游行的群众抱拳施礼,张学良大受震动,远远还礼。这个戏剧性演绎的故事段落回避了历史学家们对于张学良在李大钊案中具体角色的争议,既展现出李大钊身上“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急人之难的性格,也展现了帝国主义对当时中国的压迫给所有国人带来的强烈震动。
 
 
      李大钊与蒋介石的人物关系的呈现,则是对于李大钊1922年第一次赴上海面见孙中山,以及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史实进行的二次创作。这个故事段落从平静的京剧堂会中开始。刚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正在观赏京剧表演,接受沪上士绅的恭贺,张作霖商讨如何处置李大钊的电报在此刻被侍从送到面前,蒋介石回忆起他和李大钊之间的赌约。影片闪回到1922年李大钊第一次拜见孙中山的场景,蒋介石受命随车迎接李大钊去孙的住处。进门前,蒋介石突然提出,孙中山先生不会接受共产党的建议,提议和李大钊就这个话题赌一把。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李大钊代表中国共产党发表重要演讲,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但仅仅三年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将中国革命再次带入黑暗。电影将堂会的京戏和上海各地的屠杀平行剪辑,歌舞升平和腥风血雨之间的对比也充分塑造了蒋介石的内心世界。最终,堂会结束后,他在电报上写下八个大字:“不杀此人,后患无穷。”这个段落不仅进一步决定了李大钊的最终命运,这一时期更大范围内的历史进程和若干关键角色,也都得到了切片式的呈现;影片也因此跳出了人物故事的单一脉络,将观众投入到跌宕起伏的大历史之中。
 
 
      以饱满情感链条为观众提供深入感知人物的契机
 
 
      “以人物为中心”是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的重要创作经验。《革命者》成功还原了李大钊这一人物身上饱满的情感状态和精神世界,鲜明的人物特点让革命先烈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也为观众提供了深入感知人物的契机。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李大钊并非是一个道德圣人,他的恐惧和痛苦在影片中同样得到了展现,这离不开张颂文对于李大钊这一人物的表演塑造,尤其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把握和细腻呈现。其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场戏当属“三·一八”游行的段落。面对军警对天鸣枪的恐吓,李大钊向游行队伍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演讲:面对枪口,当然害怕,但正是因为害怕,国已不国。他带领年轻人迎着枪口前行,而军警最终对游行的群众鸣枪,造成惨案。被枪托打晕的李大钊获救,但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眼前逝去,李大钊痛苦而无奈地一遍遍呼喊,“我们没有枪,我们没有枪”.张颂文将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表现得淋漓极致,革命进程中的血泪教训也不再是教科书中的白纸黑字。
 
 
      在引发观众的共情的基础上,《革命者》以人物为核心、通过完整的情感链条,展示出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领导者的历史必然性。从李大钊与庆子等小人物之间的诚挚友谊,到他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工人群体和阿晨这样的小报童发声,再到不惧牺牲带领青年群体和工人阶级反抗暴政和压迫--正是这样一条贯穿影片始终的人物情感线索,塑造出李大钊这个活生生的革命者的形象,也成功讲述了中国革命的生动故事。
 
 
      (梁君健 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