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特产包装有点“灵”过头 眼见不一定为实
大西北网9月15日讯 陕西人经常用“灵”来形容一个人头脑灵活,点子多,可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灵过头了”说的是聪明没有用到正事上。最近,有外地游客给记者反映的一件事可以说改变了老陕在外地人眼中一向朴实热情的形象,爱要面子的老陕这次面子可算是掉到地上了。怎么回事呢?来看记者的报道。
前两天上海的一名网友说了这样一件事:在西安旅游家人给他带回了一盒陕西特产猕猴桃果干,他拿到公司给准备给同事尝尝,看着外包装大气漂亮,可没想到打开盒子后他无语了,盒子里只有一小块地方是果肉,其他地方都是硬纸盒,这名网友最后无奈的说:外面看着什么样,打开以后还是什么样,当地的老乡你们省省包装可以吗?
陕西特产真有这么“不地道”吗?今天上午,记者来到西安火车站,以游客的身份走进一家陕西特产超市,在柜台上记者也找到同样包装的猕猴桃果干。
记者:这咋这么轻呢?
超市销售员:这是两百克的。
记者:其他地方装了没?
超市销售员:怎么不装,这一大片全都是的,全都是的。
记者:盒子里面都是?
超市销售员:对。
在另外一家超市,销售员也只是强调每盒包装的重量,对盒子里是否装满产品避而不答。
记者:这里头装满了没有?
超市销售员:只有200克,那个是250克。
记者将几盒特产带回办公室,逐个打开包装后,其中一个盒子里面果然和网友所说的一模一样,除了能从盒子外面看到的部分有几片猕猴桃果肉外,其他地方竟然都是用纸片填充的。随后记者又打开了其他几盒包装,结果大同小异,不论是猕猴桃片还是柿子片,包装的形式都是只在透明的地方装上产品,而其他从外面看不到的地方不是空着就是填充了硬纸片。不过记者注意到,这些“陕西特产”的外包装上确是都清楚的标明了重量,记者随后用一把校准过的弹簧秤对几盒特产的净重进行了验证,结果是几盒特产的确都不存在缺斤少两的现象。游客买特产 谁丢了面子?
虽然说这样的包装形式并没有相关法规进行约束,可是不管是谁买到这样的“特产”恐怕心里都不是滋味,要是再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打开,这得多难看。可话说回来,这些东西是从陕西卖的,最终丢掉面子的还是陕西人。您说这些厂家的老板是怎么想的?
再仔细看一遍几盒特产的外包装,什么营养成分,保存方法,生产许可面面俱到,还真看不出存在什么问题。生产企业都在当地,上面的联系电话也都能打通。
厂家负责人:这是同行竞争,本来是小盒的,他们同行慢慢弄都弄成大的了,大的好卖。咱们陕西特产盒子大了好看。这个看着不小气。里面东西装的很小的,就装了一点点,因为本身东西贵,装一斤的话,买二三十块钱,卖不动。你应该理解。
这位负责人还说,露出来里面的猕猴桃片让消费者看见是为了证明他们的产品货真价实,不骗人。
厂家负责人:西安一百个厂家都是这样做的,是一个规格的。
记者:西安厂家都是这样?
厂家负责人:都是这样做的,特产这东西不能骗人,让大家看见就是猕猴桃片。
记者:就说是包装是不是有点过度了?
厂家负责人:不好意思,你说的我们下来改进改进。
不违规,不违法,标注的重量也和实际相符,看起来这种特产没有问题,可是有律师认为,外地游客购买盒装特产,更加看重产品的外观,这样的包装有误导之嫌。
陕西平镜律师事务所律师 周文海:这个特产是作为赠送亲友的一个特殊物品,拿出来给人感觉有面子,外观这么大,这么大一个体积,消费者选用这个产品的时候,他并没过多考虑重量,他反而感觉体积,包装华丽。是为了面子。
其实可想而知,当外地的游客千里迢迢把陕西特产带回当地,亲朋好友围聚在一起打开这盒特产的时候将会是一副怎样的尴尬场面。
陕西平镜律师事务所律师 周文海:当打看的时候,外观与内在的体积是不符的,本来消费者买的是为了有面子,最后反而失了面子。从法律意义上讲,这个商家还是不诚信的,他有夸大体积的宣传之嫌。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4-09/14/content_11602592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