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湿地公园花城湖
初春时日,笔者经肃州区银达、怀茂南坝村即到花城湖。
从东门而入,站在与湖面落差数百米高的东沙坡梁上,放眼望去,湛蓝的湖水与还未换成“绿装”的芦苇草,辉映出一幅花城湖奇特的景观。沙石梁的左前方,修建有几座钢筋水泥结构的蒙古包,包上均被涂成白色,像一个个守卫边疆的兵士,岿然不动。
与蒙古包遥遥相对的是沙坡梁,顶端上有一座历经风雨侵蚀、显得千疮百孔的烽火台。对于这烽火台,有详尽的史料记载:花城湖烽火台位于山门入口处,修建于明朝,是花城湖中心制高点,登其上,可以看到西南方向的煤烟墩烽火台及东北方向的石墩烽火台等。环视四周,可抒思古之悠情,可发人生之感慨。正如“十里走一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登上烽火台,望夕阳西下,顿觉身处阳关古道,耳边仿佛想起战马的嘶鸣和号角之声。
顺着沙石梁往下再走数百步,只见低洼石窝处有一米见方大的泉。泉的出水口,长有一棵硕大的白刺。驻足观看,泉底沽嘟沽嘟冒着小水泡。等泉水注满泉眼,溢出的泉水就顺着沙坡梁的雨水沟一直流淌到坡下的草丛里。
花城湖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花城湖有着独特的地貌特征,湖水就像大海一样,有时会潮涨潮落。
走在湖边的沙滩上,不时会看到有人用湿沙子垒起的城堡,可见游人在此是多么尽兴。
花城湖最诱人之处还是湛蓝的湖水。坐在湖边用木板搭建的简易码头上,映入眼帘的湖水,泛着层层的碧浪,让人心醉。芦苇又是花城湖的一大景致,西靠沙丘的湖水一边,芦苇长得非常茂密,足有3、4米高,几乎连成一片,有点像白洋淀的感觉。相反,沙丘的低洼处却很少看见沙漠中生长的植物——红柳。
花城湖的水域分为南北两大系,以一条东西长约两公里的沙石路为界限,上涨的湖水就从沙石路中间的桥洞流到下游。上游的湖面很是宽阔,游人可以乘坐游艇游玩。下游的湖面近一半长了芦苇,花城湖的各种水鸟就在这芦苇荡里繁衍生息。分割开的湖水水塘,养殖者养鱼供游人垂钓。
花城湖悠远的历史文化
早在来花城湖之前,笔者就听说大名鼎鼎的“李陵碑”遗址就在此处,所以便想一探究竟。在景区工作人员指点下,经花城湖西南方向,翻过几座低矮的沙丘,见有一块立于水中土墩之上的石碑,据说便是“李陵碑”。据说,来花城湖观光游玩的人大都会去目睹“李陵碑”的风采。
相传,汉武帝时骑都尉李陵率军由肃州北出居延海抗击匈奴,大获全胜,班师凯旋后见花城湖一带水草茂密,四面沙丘回护,是个屯兵的好地方,便下令在此驻扎。一日,李陵举目南望,远处祁连雪山皑皑生辉,近处烽燧岿然耸立,想到征战匈奴的赫赫功绩,不禁豪情顿生,萌发了勒石记功的念头。于是,命令全军将士日以继夜轮班运土填湖,夯筑了一座黄土墩台,李陵亲笔书写了“誉满边关”四个大字,署名“骑都尉李少卿题”,然后刻字勒石,立于墩台之上。匈奴早就探知消息,趁机起兵反攻,李陵急忙督军迎击。由于士卒长时间填湖筑台,劳累过度,士气低落,而单于兵强马壮,攻势凌厉,汉军很快就溃散兵败。李陵力竭而被单于生擒,只得降服。汉武帝闻讯后,把李陵家满门处斩。
后来,宋朝名将杨业兵败被契丹大军围困于李陵碑附近的狼心窝,“羊入狼窝,焉有生机”,遂碰李陵碑而死。
千余年来,湖滩中的这块碑一直斜而不正。如果人用力推一推,碑石就晃一晃,正不了,也倒不下。人们一看到李陵碑,就想到李陵居功轻敌而惨遭失败的沉痛教训,也会为杨家一代名将而深感惋惜。
新闻连接:2014年1月,由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规划设计的《酒泉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在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酒泉市首个湿地公园。
据介绍,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559平方千米,将划分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管理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前期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15年,后期规划至2018年,公园建成后将填补酒泉市境内湿地公园的空白,预计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