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狼”来了还是“你”走开了?
新华社北京5月1日新媒体专电 该不该让孩子接触新技术产品?“答案一定是该。生活于此,不能自绝于世界。”有关专家表示,人们更应反思,“狼”来的时候,自己是不是走开了?当新技术走进孩子的生活时,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否承担起足够的监管和引导责任?
“电子屏幕”将孩子越吸越近 父母和社会则将他们越推越远
“呆在家里不是让妈妈讲故事,就是让爸爸扮老虎。实在对付不了了,只好拿出小电脑救急”——一位母亲这样描述女儿第一次接触平板电脑的情景。
一方面是平板电脑独有的特点和魅力,将孩子越引越近,另一方面则是当前的家庭、社会环境将孩子越推越远。很多年轻家长为了寻求片刻宁静,直接将孩子交给手机、平板电脑等“新一代电子保姆”,甚至还有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沉迷于屏幕。
“对屏幕的依赖,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碰上数码网络时代的特殊产物。”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局长李生滨说,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没有兄弟姐妹陪伴,呆在家中孤独、无聊,只好向电脑和网络寻找乐趣。
“课余要上补习班、大院子成了停车场,孩子们没时间玩、没伙伴玩、没地方玩,以至于渐渐不会玩,要玩只能在网上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社会大环境也是“屏奴”低龄化背后不可忽略的因素。
网络无禁区,未成年人接受不良信息难设防
我国的网站没有分级,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网络上的任何信息。未成年人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极易受到网络渠道中不良信息和内容的负面影响。
而越来越多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在空间和时间上更难对其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有的父母因此不买手机、不让上网。事实上,这并非解决之道。研究表明,反对和放任上网的家庭孩子成瘾比例,是支持并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家庭的10倍。
“对屏幕的依赖和虚拟世界的沉迷,是一种心理信号。”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魏晨曦说,家长过分溺爱或过分严格要求,孩子可能会变得退缩回避,电子产品的虚拟性正好提供了便利。因此,家长不能一味地严厉打压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不应忽视其背后那种需要亲密关系又缺乏安全和信赖的矛盾心理。
“技术没有错,关键看怎么用。”专家们指出,技术的进步不可逆挡。只要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没有缺位,新技术就不会成为冲击孩子教育的洪水猛兽,而是成长路上的有益补充。
让现实生活比虚拟世界更精彩
“我们小时候在院子里藏猫猫、弹玻璃球,经常在邻居家玩到蹭完饭再回家。”家长小刘说,如果儿子也能这样该多好。
如何让孩子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摆脱依赖?专家们表示,要让现实生活比虚拟世界更精彩。如果现实中有目标,且能从中获得成就和乐趣,孩子对屏幕的依赖就会降低。
家长、学校应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避免目标缺失和心理迷茫,多与孩子交流、多让孩子到户外活动。同时家长应切实担起监管和指导责任,掌控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情况,并对其上网进行有效的管理,限制孩子浏览的内容。
延伸阅读>>>>>
“屏奴”低龄化:全国约1亿未成年“手机网民”
“宅”·闷·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不移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