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文风不是小事。文风背后是思想,文风体现党风,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可以说,文风关乎党的形象,关乎党群关系,关乎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风问题,指出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强调发文报文都要言之有物,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了转作风改文风的问题,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遵循,进一步增强转作风改文风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
新闻战线要坚持不懈改文风
新闻战线是改文风的排头兵,在改文风问题上负有重要责任。文风优良的新闻报道,能够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广大群众中增加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能够推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形成崇尚优良文风的风气。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媒体认真改进文风,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多了,语言文字沾着露珠,音频荧屏新风扑面。但也要看到,新闻媒体改文风依然任重道远,不同程度上还存在常说的老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好听的虚话多等现象,一些报道篇幅长,核心信息少;宏大叙事多,具体故事少;抽象表述多,形象表达少。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按照中央要求、顺应人民期待,坚持不懈地改、持之以恒地改,真正形成“长话短说、官话民说、粗话雅说、空话不说”的报道风格,在改文风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新闻战线改文风,关键是要更加体现群众观点,更加体现国情意识,更加体现文化自信。体现群众观点,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心中有人民,反映群众呼声,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新闻内容。体现国情意识,就是要深入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胸中有大局,秉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准确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和全貌。体现文化自信,就是要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断汲取智慧和营养,文中有品位,推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新闻作品,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格调。要做到“三个体现”,新闻报道就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记录时代风云、助力社会发展、守望公平正义,使报道有血有肉有灵魂,打造与新闻媒体职责使命相适应的气质和品格。
好文风是在基层走出来的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基层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只有那些愿意深入基层,肯花一番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新闻工作者,才能锤炼出好的文风,写出好的作品。
勤走基层增进群众感情。新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新闻文风不仅是语言问题、技术问题,更是思想问题、感情问题。改文风就是要增进对群众的感情,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才会沉淀多少真情。带着真情走,遍地是基层。被称为“人民记者”的穆青同志,他一生都与基层群众血脉相连。他长期在河南农村建立调查研究基地,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正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动真感情、下苦功夫,穆青的报道得到广大老百姓认可,历经几十年仍然鲜活生动。徒步重走长征路的记者罗开富同志,在采访过程中和许多基层群众结下深厚感情,挖掘了“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半条给老百姓”等大量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后来还多次回访长征路上的采访对象,成为很多基层群众的老熟人、老朋友。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摆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群众才愿意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谈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自己的酸甜苦辣。这样写出的报道才有根,才有旺盛生命力,受众才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
勤走基层撷取丰富素材。好的新闻报道不是闭门苦思憋出来的,必须扎根于社会实践的土壤。新闻工作者只有走出办公室,到实践中去,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才能充分撷取第一手素材,获得平时听不到、看不到、想不到的新情况,才能使新闻报道体现时代要求,反映基层情况,表达群众心声。多年来新闻战线每逢新春佳节都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成为广受欢迎的响亮品牌。“新春走基层”报道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满怀热忱,深入社区、农户、牧区,深入厂矿企业、建筑工地、运输班组、田间地头、边防哨所,把那些远离大众视野、默默辛勤劳作的平凡群体介绍给广大受众,挖掘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展现他们身上的温度和感动,触发了受众的情感爆发点。现在,新闻采编播发技术越来越先进,获取新闻素材的手段越来越多样,但再酷的装备、再炫的技术,都不能取代面对面的交流、心贴心的沟通,到基层“捉活鱼”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
勤走基层掌握百姓语言。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列举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其中之一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长期以来,一些新闻工作者习惯于泡会场、抄文件、拼材料,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社会上诟病较多。现在一线采编人员很多都是一毕业就进入新闻单位,社会阅历少、生活体验不深,新闻报道往往带着“学生腔”。群众是创造鲜活语言的大师。改文风,就是要学习百姓语言,掌握群众的朴素话语,多写家常话、直白话、简短话,让老百姓爱听爱看。网络语言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语言环境和话语体系,也影响了新闻报道的文风。有的网络语言鲜活传神,活用这些网言网语,丰富媒体表达,能为新闻报道加分增色。当然,网络语言也存在一些低俗粗鄙现象,需要加以甄别。在选择活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是我们的典范,像“APEC蓝”“给力”“点赞”“蛮拼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等,都出现在他的讲话中,既通俗又贴切,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新闻媒体要有话语自信,形成体现自身品格的话语话风。
好文风是用故事讲出来的
讲好精彩鲜活的故事,是新闻报道改文风的关键所在。新闻媒体在G20杭州峰会期间推出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庆祝建党95周年推出的《红色气质》、公益广告《我是谁》,之所以广泛传播、广受欢迎,就是因为把宏大道理、文件表述变成了生动故事。去年“老魏叔”魏德友一夜之间成为正能量“网红”,也在于新闻报道讲好了他52年扎根边疆、牧羊巡边的感人故事。新闻报道怎样才能讲好故事?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形式、新颖的手段缺一不可。
用真挚情感讲好故事。新闻报道能否把故事讲好讲生动,首先看有没有用心用情。这种心和情,是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热爱,是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梦的深切认同,是真挚的百姓情怀和淳朴的人民本色。怀着这样的情怀采写的新闻,才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讲好故事还要注意个体叙事。相比宏大叙事,反映人物、事情的小故事更吸引人、感染人。历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都重点关注春节期间坚守一线岗位的戍边军人、铁路职工、环卫工人等普通群体,用生动的故事、感人的细节,弘扬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用多种形式讲好故事。新闻文风是否端正,不仅体现在文字上,还体现在版面语言、镜头画面和网页呈现上。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各级党报版面创新,提倡运用图片图表提升版面元素“可视化”程度,大量刊发来自基层一线、回应社会热点的稿件和调查性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在改变电视文风方面,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很多积极探索,头条新闻以当天消息为主,增加重大典型和民生报道,推出组合报道、蹲点报道、海采报道等,许多观众反映《新闻联播》更好看了,和老百姓更亲近了。
用融媒体手段讲好故事。当前,新兴媒体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开展报道,必须不断丰富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使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这段时间,主流媒体用新媒体手段讲故事,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春节期间,中央主要媒体综合运用特效、动漫、数据图等手段,推出《习近平:勿忘真情,回家过年》《最牵挂的人》《小账本连着大情怀》等融媒体报道,充分展示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拉家常、同老乡打糍粑、帮群众算脱贫账等细节,真实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与群众心连心的真情大爱。这些报道一经推出,就在各大媒体平台广为传播,实现了同频共振、全面刷屏的强势传播效果,成为节日期间媒体报道和网民热议话题。
好文风是下功夫学出来的
改文风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古人说“文如其人”,说的就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文风好坏,与人的能力、学养密切相关。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理论功底扎实了,知识积累厚实了,肚子里装的东西多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更好驾驭各种题材素材,以好的文风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讲明白。
注重学习经典著作,提升思想境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老一辈革命家讲话论述,反映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凝结着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创造,是做好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一本《共产党宣言》,被当时的先进分子称之为革命的“入门老师”。一篇《论持久战》,使全国上下在民族危亡时刻看到希望。经典著作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靠的是真理的力量,靠的是良好的文风。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改进文风、写好文章,就要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要像经典作家那样为文行文,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有的放矢地分析问题,使新闻报道更富真理和思想的力量。
善于学习前人积淀,汲取丰富营养。但凡在新闻领域取得成就的名记者、名编辑,大都博闻强记、底蕴深厚。范长江在上世纪30年代采访写作《中国的西北角》时,对沿途的人文地理烂熟于心,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充分反映了他丰厚的学识积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思想源泉。要多读古圣先贤的名篇佳作,汲取蕴含的人文精华,挖掘其中的思想价值,并很好地体现到写作之中,使写出来的稿件有思想深度和历史厚度。要注意学习前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充分合理地继承和运用,增强文字的张力和文章的表现力。世界文化精彩纷呈、各有所长,要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文章的内涵。
深入学习业务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当前媒体竞争不仅是信息竞争,更是专业水平的比拼。新闻工作者既要精于采编业务、熟悉新闻传播规律,也要对报道领域有深厚积累、有深入研究。比如,经济报道专业性很强,如何提升经济报道水平是个老问题,也是新形势下的难点。只有深入学习经济知识、熟悉经济政策、掌握经济工作实际情况,写出的经济报道才能有“干货”,让外行看得明白、内行看了佩服。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要在自己的报道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真正有“几把刷子”,努力成为专家型编辑记者。当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既要做专家,也要做“杂家”,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把报道做得更好。
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要靠广大新闻工作者自觉践行,也要靠制度保障,用好的制度促进作风文风转变。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使业绩考核、新闻评奖、晋职晋级等都向文风好的作者作品倾斜,同时注重总结推广改文风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表彰文风优良的好记者好报道。要坚持开门办报、办刊、办台、办网,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借以帮助我们改文风。要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自觉主动深入火热生活、深入普通群众,为改文风注入源头活水。
(作者:刘奇葆 本文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7年2月17日在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