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来信:“硬骨头”咋啃(乡村振兴,说说大伙的期盼⑧)

时间:2018-01-16 15:31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人民网 点击: 载入中...

村支书来信:“硬骨头”咋啃(乡村振兴,说说大伙的期盼⑧)
                                        
 

  “乡村振兴,说说大伙的期盼”系列报道本期就结束了。在这组系列报道和讨论中,聚焦返乡创业、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绿色农业、生态宜居、乡村治理等话题,广大读者特别是农民朋友来信积极踊跃,结合亲身经历畅所欲言,将当下中国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一呈现,同时表达了对乡村振兴的企盼,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透过这些来信,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大地激发了亿万农民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以及对家乡振兴的信心。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实施乡村振兴,一定也有很多“硬骨头”要啃,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非常关键。村支部书记,是村级党组织的主心骨,是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路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广泛代表性。我们选取了来自不同地域的5位村党支部书记的来信,一起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吧。

  ——编 者

  

  来信1

  村官能否挑大梁?

  干部干部就要先行一步

编辑同志:

  说起来不好意思,我们贺介村,2007年以前是后进村。“环境卫生无人搞,房前屋后长满草,猪牛鸡鸭到处跑,垃圾成堆路难找。”曾是我们村的真实写照。2007年,村民推选我当党支部书记,当时我在村头公路边有自己的商店,老父亲担心我搞不掂村里的烂摊子,劝我放弃。可咱是党员,关键时候不能退缩。

  盈江有句话叫:龙头怎么甩,龙尾怎么摆。要想收拾烂摊子,首先得找到发展的路子,“要想富口袋,先得富脑袋”。

  当时贺介村最大的问题并非脏乱差,200多村民中有20多人吸毒,才真是考验我们村干部。为啥?一家人只要有一个吸毒的,就算是赚了钱,也会把钱拿来当作毒资,更别谈乡村发展了。可要让这么多村民戒毒,谈何容易?

  上任第一件事,我就跟村民制定村规民约,通过召集吸毒人员及其家人开会,要求吸毒人员在限期内强制戒毒,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规定,违者将按村规民约对其本人以及家人进行处罚。现在,贺介村已成了“无毒村”。禁毒这么难的工作我们都干成了,我深深感觉到:只要方向对、方法得当,准能干好村里的事。

  禁毒靠的是一股狠劲,发展则要靠巧劲。我们村人均一亩地,典型的人多地少,初看是劣势,但人多何尝不是优势?针对“土地少、劳动力多”的实际,我挨家挨户做工作,让大家转变思维发展经济,主动帮助村民联系贷款创业,千方百计做好剩余劳动力输出。如今,贺介村已有个体户26户,劳动力输出48人,实现产值106万元。

  村民有了钱,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车。可“贺介道路弯又窄,5米长车进不得,卷起裤脚来推车,瓜棚架子拦着车”,村民都有意见,可又不愿让出自家占的地,咋办?“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我自己掏了3万多,向上争取资金120万,群众自筹28万,村干部带头拆,终于完成了村庄道路拆迁整修。

  对标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贺介最大短板还是在产业。十九大提出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算是稳住了农民的心,未来怎样盘活资源,还需要我们村里进一步探索。要说我们贺介村现在最大的期盼,就是想在村里建个大舞台,以后咱村里人也能有地方唱歌跳舞。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乡村振兴怎么干,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写得挺清楚,条条说到老百姓的心坎里。干部干部,就要先行一步,接下来更需要咱们基层党支部带头抓落实,带领乡亲们劲往一处使,把家园建设得更好!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弄璋镇贺介村党支部书记 郭彩贵

  (本报记者 杨文明整理)

  

  来信2

  精神贫瘠怎么办?

  多些合胃口的精神食粮

编辑同志:

  我是青海省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的党支部书记苏生成,近期,我阅读了《人民日报》“乡村振兴,说说大伙的期盼”系列报道,报道反映了这些年大家身边发生的变化,写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对此感触更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苏尔吉村是湟中县共和镇的一个浅山村,我在这个村里长大,能深切体会“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以前的苏尔吉村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产业,也没有整洁的屋舍和平展的村道。“穷”,不仅是村民生活的写照,更是村民精神贫瘠的写照。

  2000年,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全村产业空白,人均收入700余元。穷怕了的人就会想打“翻身仗”,但我们村家底薄,怎么办?我们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先后实施了新农村示范村和“最美乡村”建设项目,村容村貌改变巨大,村民鼓足了干劲。我们抓住机会,利用浅山地区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的特征,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规模化种植无公害蔬菜的致富路。现在,村里已建成温棚上百栋,保鲜库2座,交易大棚1座,还建成了全县首家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站和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人均收入涨到了9200元。

  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想法也变了,从原来只求温饱,变成了我要生活得更好。如今,村民看病有农村医疗保险,娃娃们学费全免,农村家庭负担越来越小,中央的惠农好政策不断带来利好消息。

  但是,这些年农村发展也表现出了发展不够充分、农业竞争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尤其村民的精神生活还比较贫瘠。

  现在村里产业已经起步,村庄环境越来越好,但是村子要长远发展,还必须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明乡风。我们希望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能有更多机会向先进地区学习,打造更多合村民“胃口”的精神食粮,促进村风民风向好改变,丰富农民兄弟的精神世界。

  青海省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 苏生成

  (本报记者 姜 峰整理)

  

  来信3

  民生短板如何补?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

编辑同志:

  我叫郑强,来自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现任吕田镇党委驻该村第一书记。莲麻村面积约40平方公里,总人口1405人,森林覆盖率高达89%,山水田园风光优美。去年,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我村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

  可谁曾想过,2013年以前,莲麻村集体收入不足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2013年7月,我以驻村扶贫干部的身份来到了莲麻村并于2014年7月挂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山高路远人贫”,是我初到莲麻的第一感受。这种印象在我看到村民潘继有一家后,体会更深了。儿子早年去世,家里只剩下潘继有和妻子,还有儿媳妇和两个孙子,上有老下有小,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两个孙子还差点儿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当时的莲麻村耕地较少,不少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留在村里。我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起初,由于语言不通,再加上村民不理解,也曾打退堂鼓,但每每看到村民渴望脱贫致富的眼神,我还是选择留下。一方面坚持每天到村民家中“拉家常”;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力,全力调动村两委干部的积极性,共商脱贫之策。

  这几年来,得益于国家的“三农”政策,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先后修建了村道,开通了旅游公交,引进了电商网点,区里还经常组织“文化农家·文明小镇”志愿服务进村。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通过流转土地、租赁民宅、自主经营,村里开办起了民宿、酒铺、饭馆、酒作坊等,建起了花海景区,莲麻游火爆。2016年,莲麻小镇集体收入达到5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0610元。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笑容都写在脸上。莲麻村的变化也让潘继有家尝到了甜头,他现在既养蜂,又开客栈,干劲十足,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莲麻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新期盼: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学舞蹈、学书法;希望有更多孩子考上大学;期盼村里的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看大病不再那么难;希望养老体系更健全,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民生短板能够及时补上,让村民们更有获得感。因此,我们也期盼中央出台更多惠农政策,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高等教育机会向农村倾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出台优惠的对农金融政策等,让广大农村的产业更加兴旺、生态更加宜居、乡风更加文明、治理更加有效,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驻村第一书记 郑 强

  (本报记者 罗艾桦整理)

  

  来信4

  农产品滞销咋解决?

  绿色农业打响优质品牌

编辑同志:

  时下的黑龙江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我们老百姓的心就像在三九天睡上热炕头——别提有多热乎了!前不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召开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更加坚定了我这个村支部书记继续带领乡亲奔小康的信心。

  同乐镇同发村位于庆安县县城北部,距城区25公里。全村辖6个自然屯、834户、2919人,共有耕地2.92万亩。2017年,全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655.8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0元。

  老话说得好: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老百姓吃不上、穿不暖,还谈什么美丽。美丽的前提是富裕。2008年我刚担任村书记那会儿,村集体负债总额高达122万元,全村总产值只有6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不到1200元。

  这些年,为了摆脱贫困,村支部决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拓宽乡亲们的增收渠道。经过不断努力,我们村打造出4700亩村级林场,收回不合理发包土地6000多亩、引进超千万产业项目3个,还成立了水稻、玉米、大豆等5家种植合作社,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领了农民增收。现在村集体腰杆硬了,去年创建“全国文明村”过程中,我们村基础建设投资没让乡亲掏一分钱。

  但我们村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相比,还差得很远。作为村书记,我也想谈谈我的期盼。

  我希望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中央给我们农民的好政策落实到位。有了上级的好政策,再加上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努力,我有信心把我们村的工作抓得更好。

  我们庆安是“中国优质稻米示范基地”。这儿生态好、土壤肥沃,生产出来的大米绿色无污染,口感还特别好,要我说,和哈尔滨的五常大米相比也不逊色。但在知名度和价格上,和五常大米还有差距。我们村共有耕地2.92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52万亩,占一半以上。现在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在意了,水稻质量好就不愁销路。这两年,无论是市里还是县里,都意识到了消费升级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机会,打绿色农业牌,农民得了很多实惠。

  优质稻米,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我盼着能继续把“庆安大米”的牌子做大一些、擦亮一点,让广大农民兄弟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农产品能卖上好价钱。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同乐镇同发村党支部书记 孔庆凡

  (本报记者 柯仲甲整理)

  

  来信5

  乡村污染怎样防?

  希望更多呵护青山绿水

编辑同志:

  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回想2015年2月自己上任第一天的情形,真是狼狈不堪。那天下着暴雨,班车在泥泞的路上颠簸了半个多小时,下车后还要走十几分钟烂泥路才到村委会,身边疾驰而过的汽车在大泥坑处溅了我一身的泥水!

  有不少村民反映村里的路是“雨天满腿泥,晴天尘满面,小车难让道,货车不愿来。”村民们只能用摩托车将西瓜、玉米等农产品拉到城里卖。联想起第一天的上任经历,我下定决心要先把路修起来。但是,看着只有3米宽、坑坑洼洼的入村黄泥路,我心里打鼓,修路的资金从何而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走访全村578户,收集村民的修路意愿。接着我马上向县交通局上交了一份塘台村修路申请书,详细阐述了修路的迫切性,为村里争取到了修路资金。几个月后,一条宽6米的水泥路从国道入村口并延伸到村内。

  进村公路修好了,可是塘台村人多地少、水渠老化、田块碎片化,生产效率低下,这种状况又该如何尽快转变?

  在参观了解了周边县市的田园一体化的运作模式之后,我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农田集约”“人员分流”“山林开发”的路子,得到了村民的支持。于是,村里向县开发办申报了45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打造出450亩花卉草皮基地,成立了花卉苗木、生态养殖、农家乐等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了田间花草苗木、山上油茶果禽、水中鱼虾鳅鳝的立体多元产业。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大伙对乡村生活的美好愿景。这几年来,塘台村昔日的荒山逐渐披上了绿装,曾经污浊淤堵的河流慢慢变得清澈起来。但是我们深知离“生态宜居”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尤其在农作物污染源治理、山林管护方面还得加强管控。希望政府能出台更多呵护乡村青山绿水的政策,加大对山林管护及生态补偿资金的投入;加强污水、垃圾等处理设施的建设。我相信,塘台村一定能变成一个令人向往的美丽村庄。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珠坑乡塘台村驻村第一书记 陈小强

  (本报记者 刘建华整理)

    

  图片说明:

  图①:郑强(左)在田间跟村民交流种植经验。  梁 田摄

  图②:郭彩贵(右)与村民拉家常。  本报记者 杨文明摄

  图③:孔庆凡(右)进村入户了解情况。  本报记者 柯仲甲摄

  图④:苏生成(右)关心蔬菜售卖价格。  资料图片

  图⑤:陈小强(右)关心询问贫困户生活情况。  李方圆摄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从昭通脱贫感受啃“硬骨头”的云南智慧
  • 【边疆党旗红】边境村支书贵桑:不让一寸土地从自己手里丢掉
  • 农村6年减贫83.2%,剩下的“硬骨头”莫小觑
  • 点滴之间见初心——习近平与一封群众来信的故事
  • 牢记习近平这些严令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 余江:村村都有理事会 啃下宅改“硬骨头”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