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思想工作作出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成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根本要求。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理论呈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理论成果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实践的一种反映和概括提升,同时又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现代文明条件下社会实践在精神理论层面上所反映的成果,既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也对社会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现代文明起源于西方,许多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也在西方率先出现,这就意味着,无论是现代社会实践还是现代理论总结,西方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都具有先发优势。因此,西方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西方学者做出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更多地建立在西方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主要反映西方社会实践的经验,或者以他们的经验形成的理论视角而把握到的世界经验,或隐或显地存在着“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对既有的现代文明实践的整体性把握,还是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文明的发展,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面都需要克服这一缺点。
在中华文明历史逻辑、现代社会发展逻辑和共产主义运动逻辑的共同演绎之下,中华民族选择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来建立现代国家和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文明建构路径,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确立了面向未来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面向未来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相对于传统的西方现代文明发展来说,在领导力量、发展路径与制度安排上,具有中国特色;在指导思想、发展方向与依靠力量上,具有中国风格;在文明源流、使命担当与现实成就上,具有中国气派。因此,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上升到哲学社会科学高度予以把握,不仅是在理论上对中国实践进行总结的需要,而且也将进一步丰富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经验来源和理论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面向未来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决定了作为其理论层面上反映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同样应当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就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支撑
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时代要求,无论是国内情况还是国际环境,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都更加艰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发挥实践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这些经验蕴含着丰富的逻辑规律和理论内涵,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总结和提升,进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实践努力必须一以贯之,要求理论指导也同样应当一以贯之。这就意味着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一以贯之地予以指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需求,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总结,并将其转化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原理内容,在丰富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理论指导,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做到一以贯之。二是要充分吸收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成果,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建设现代文明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并积极吸收既有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来源,从而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能够做到一以贯之。三是要密切关注世界范围的现代文明发展变化与网络智能化发展带来的根本性科技创新的影响,在跟踪前沿问题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从而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逐渐在世界范围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发挥引领作用。四是要积极吸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智慧,主动分析实践成果背后所包含的经验与逻辑,并将其转化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具体内容,不仅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而且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可见,世界已越来越成为一个联系密切的“地球村”,面临的共同问题也越来越多,人类已经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有鉴于此,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实施了“一带一路”建设等举措。
社会实践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经验来源,而且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经验来源和推动力量,那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也将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经验来源与推动力量。因为这里有大量实践需要我们去总结,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予以回答。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中国的实践探索与作用发挥,将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催生新的格局与新的内涵,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从理论上,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支持,使具体实践能够获得更为理性的依据和更有规律的指引。二是从方案上,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不仅能为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更多具体智库性的对策方案,而且能为更多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者简介
姓名:郑长忠 工作单位: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