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80,
有时还坐着火车上铺出差,
92岁了还在刷卡上班,
别人都心疼他身体,
就他不在乎,
他这一辈子都是拼命三郎,
他这一辈子都笃行石油报国,
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陈俊武。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03.jpg)
在中国,
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
是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而成,
陈俊武就是中国催化裂化
工程技术的奠基人。
七十年来,
中国从依靠进口“洋油”
发展成为炼油技术强国,
陈俊武功不可没。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03-50.jpg)
他身上有老一代科学家的特质,
干的可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生活中的他不讲究、能凑合,
可在工作上他从来不含糊。
我们不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一点点啃下科研的难题,
或许是夜深人静大家酣睡之时,
或许是在差旅途中饿着肚子的时候,
甚至是在工厂的废墟之上。
他的人生伴随了共和国的艰难,
也见证了祖国的荣光。
70年,
他这一生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雨兼程。
他在生命底色上,
镌刻了新中国的时代缩影。
开国大典那个月
他从福建辗转千里来到东北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04.jpg)
手握滚烫的北大毕业证书,
他的未来本可以有非常美好的选择。
但让家人和同学大跌眼镜的是,
他去报到的单位有点与众不同。
22岁的他从福州老家出发,
历时两个月,
辗转8000多公里,
来到辽宁抚顺,
坐马车来到一个日本人建的人造石油厂。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04-50.jpg)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
为什么执意来到这里工作?
大二那年,他首次参观这个日本工厂。
日本依靠人造石油,
造出了汽油、煤油、柴油,
他们的飞机坦克
屡次在侵略战争中占领上风。
一腔热情驱使他执意来到这所工厂。
放弃大城市的舒适,
来到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大东北,
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
就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04-51.jpg)
足足等待了一年,
他才等来人造油厂里
一个日本人废弃尚未开起来的
煤制油车间复工的消息。
他从小事着手,第一次技术创新,
就平均每天为厂里节约几百度电,
成长为小有名气的劳动模范。
一个北大高材生毕业后的
头十年就这么度过。
然而,一次中国石化史上的重大变革
正在悄然而至。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04-52.jpg)
上世界60年代初,
大庆油田开发以后,
他所在单位奉命转向研究天然油工厂设计,
这对他是一次打击,
他学了那么多东西,
一下子用不上了。
更让陈俊武和同事为难的是,
大庆石油厚重粘稠、成分复杂,
无论怎么尝试,
汽油、柴油产率只能提炼到30%-40%,
就像没办法把金灿灿的稻谷
变成白花花的大米饭。
王铁人他们辛辛苦苦开采的原油,
很多竟然沦为烧火取暖的燃料,
这让他痛心不已。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04-53.jpg)
当时国际上有一种先进的技术,
这种重油加工方法叫流化催化裂化,
能让原油中的重油变成
高品质的汽油、柴油,
俗称“催化一响、黄金万两”。
就在他和同事们准备大干一场时,
却一个晴天霹雳打来。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1.jpg)
中苏关系交恶,
他只能近乎疯狂地攻关新技术。
他常住在抚顺工厂里,
有时候两三个礼拜不回家
与高涨的科研热情相反的,
是艰苦的生活条件。
那时中国正处困难时期,
很多人因为吃不饱饭患上了浮肿病,
陈俊武的夫人也不例外。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1-50.jpg)
1965年5月5日,
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一次投产成功,
这是由中国自主开发、
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
带动中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
大幅接近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基本结束中国依赖进口汽油、
柴油的被动局面
中国人民用“洋油”点灯的日子
一去不复返了!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2.jpg)
这因此被称为
中国炼油工业的第一朵“金花”,
从那天起,陈俊武多了一个称号:
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
然而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
一场突如其来的运动打乱了他的节奏,
陈俊武和他那些珍贵的资料辗转几千公里,
落脚到一个条件简陋的山沟里。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2-50.jpg)
1969年底,中国开始三线建设,
我国边境省市的重要科研单位隐蔽到三线,
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豫西山区。
他不顾环境的恶劣,
在简陋的窑洞中做研究。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
很多工业研究都被限制被搁置,
他没有怨天尤人,他明白,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好不容易刚刚追赶上的步伐,
一旦放弃,
那将面临全面落后的残酷局面。
没有条件跟发达国家做技术交流,
那就自学语言,
通过文字资料来研读技术,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他度过了9年。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3.jpg)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
陈俊武受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
他觉得有使不完的热情,
有使不完的劲儿。
从北京返回洛阳后,
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3-50.jpg)
研究开发同轴式催化裂化技术
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与上一代差异很大,
这种装置工艺极其复杂,
如果说上一代装置是在造飞机,
那么新的同轴装置就像是在造火箭,
虽然有相通之处,却又极为不同,
国际上仅有几家顶尖公司
能够自主设计施工。
当陈俊武准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时,
反对的声音出现了。
发生爆炸,谁负责任?
熟悉陈俊武的人都知道,
他性格温和、不愿与人发生争执。
然而这一次,他却拿出试验数据据理力争,
从兰州到北京,
一直争论到原石油部主办的论证会上。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4.jpg)
1982年秋,
兰州炼油厂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
当年就回收了4000多万元,
这个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他会5门外语,
英语的读说听写就像中国人使用汉语一样。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4-50.jpg)
这常让年轻同事诧异,
“院士哪来的时间学这么多外语?”
刚参加工作时,因为需要和苏联专家沟通,
他自学了俄语;
因为德国技术先进,为了不落后,
他自学了德语;
在抚顺因为要掌握日本造的机器,
他自学了日语;
为了到国外考察,
他三个月自学西班牙语。
他让同事“很委屈”
让年轻人“很感恩”
1990年,
陈俊武主动卸任中国石化
洛阳工程公司经理,
转任技术委员会主任。
他身边的工作人员
在感受他带来的荣耀的同时,
内心也常常感到“委屈”,
一次次的委屈从何而来?
陈俊武花公家的钱很小气。
去北京时在高铁上,
一份几十元的盒饭都舍不得吃,
下了车点了一份最便宜的牛肉面,
他出差住便宜酒店、很少坐出租车。
“他不喜欢麻烦别人”
所以与其说下属们委屈,
不如说院士经常委屈他自己。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4-51.jpg)
他在郑州大学院士工作站兼职6年,
先后带出了4位博士。
他坚持每月到校授课,
吃住行费用自行承担。
2016年,他将近20万元兼职教学
应得的报酬全部捐献,
用于奖励优秀的青年学子。
给自己花钱他舍不得,
但是给青年人才花钱他很舍得,
他曾资助贫困学生完成了
复旦大学四年的学业。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5.jpg)
上世纪90年代的时代记忆
和国企改革相随,
中国石化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陈俊武此时已经功成名就,
但他依然对石化行业的人才困局感到担忧,
他再次将目光放在了年轻人身上,
没想到,
他此举改写了很多年轻人的人生,
甚至改变了一个行业的生态。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5-50.jpg)
安庆石化副总经理宫超桌上摆着张毕业照,
19个年头过去了,
他依然视若珍宝。
研修班培训,
在他看来是“一生的荣幸”。
宫超所参加的研修班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
甚至没有固定的课堂,
但毕业生都已成长为催化裂化行业的翘楚。
这个普通的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
只要是在石化行业一线
工作五年以上的高级工程师,
不论年龄大小,
不论哪家企业,
一律可以参加入学考试。
然而与他不拘一格的招生政策相反的,
是他极为严苛的教学风格。
宫超从参加入学考试那天,
就体验到了陈俊武的魔鬼政策。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6.jpg)
那时,他每天对学员进行封闭管理,
突击补习。
在他的课堂上不准交头接耳,不许溜号,
甚至课后看电视都成了一种奢侈。
当时宫超和同事们很不理解,
他也是在多年之后,
才从陈俊武的口中得知个中原委。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6-50.jpg)
魔鬼式培训结束后,
他还为每个学员量身定制“大作业”。
每一个作业都需要半年以上时间完成,
平均每一份都有300页之多,
而这些作业,他都要逐行逐字进行批改。
当年的50多个高研班学员
做大作业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迄今还有20多个在中国运转。
而今天,由这些学员负责的项目
已经超过80个,
每年创收超60亿元。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6-51.jpg)
在《时代楷模发布厅》,
宫超和几名同学收集了
高研班所有人的工作成果,
送给陈院士,感谢他的教导。
院士暮年为国探路斗志从未消减
1997年后发生了很多大事,
国际原油价格大起大落,
油价一路狂飙到纪录的高点,
2010年后曾经超过每桶148美元。
陈俊武敏锐地觉察到,
对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来说,
高涨的油价无异于被人卡住了脖子。
那一年,他已经70岁了,
这个古稀老人对国家能源安全深感焦虑,
苦苦思索考虑能源替代问题。
两位突如其来的访客,
敲开了他办公室的大门,
带来一个令他舒展眉头的消息——
石油替代领域的甲醇制烯烃实验
取得重大进展。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7.jpg)
烯烃是很多化工产品的原料,
从家具、服装到汽车、航天都离不开它。
以前烯烃只能从石油中获取,
这让中国石油进口数量大幅增加,
进口比例一度接近60%,
这是国际公认的能源安全红线,
一旦超过60%就会被外国掣肘。
中国作为煤炭大国,
如果用煤炭制作甲醇,再转制成烯烃,
则可以减少原油进口,
对国外的能源依赖就会降低,
为此他执意将这项技术国产化、产业化。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17-50.jpg)
国外一些公司嗅到了中国的庞大市场,
都想在此分得一杯羹,
一场中外技术的较量就此展开。
当时国内外甲醇制烯烃技术
都处于实验室阶段,
谁先建造出合理的工业装置,
成了成败与否的关键。
陈俊武决定放慢节奏稳扎稳打,
先建立大型试验装置,
试验成功再建厂生产,
这与国外的主张完全不同。
2004年,他已经77岁,
作为试验装置的技术指导
和工程设计牵头人,
每次有需要,他都会亲临现场,
这让同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20.jpg)
2006年2月春节刚过,
他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起,
试验现场出现了技术难题,
试验现场停车了!
催化剂一堵就跑,
一跑就跑几吨,
一吨20万元。
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面对浓烟滚滚的试验装置,
他二话不说穿上工作服,
爬上了近60米高的作业平台。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21.jpg)
2010年8月8日,
甲醇制烯烃装置一次性投产成功,
为这次中外较量交上了
一个完美的中国方案。
那天,他看着手中洁白的产品陷入沉思,
那一刻时光仿佛回到了1946年,
那个翩翩少年,
伫立在日本人的人造油工厂前,
被国外的技术震撼着。
不同的是这一次,
眼前的产品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
技术水平已然屹立在世界潮头。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21-50.jpg)
曾经有人送给陈俊武一袋枸杞,
被他拒绝了,
因为枸杞和“苟且”谐音。
他不愿苟且,不愿坐享其成,
这位一辈子走在时代最前端的老人,
从不停歇,不能停歇。
在甲醇制烯烃装置取得成功之后,
很多人觉得他这么大年纪了,
是该功成身退享清福了,
但是他偏偏不。
时至今日他依然坚持,
正应了他的那句口头禅:
国家需要。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21-51.jpg)
解决了国家能源的切肤之痛。
这样一个功勋人物,
他把个人荣誉让给他人,
坚持奉献大于索取,
做一个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科学家。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21-52.jpg)
2019年,陈俊武已经92岁高龄了,
但他仍然坚持每周上班3天。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22.jpg)
近年来,
他开始转行关注全球碳减排问题,
在香山科学会议上,
他研究的数据被
国内多个研究部门和论文引用,
他再一次跨领域创新。
工龄70年,
他始终不忘报国初心。
在《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
中宣部副部长梁言顺为陈俊武
颁发奖章和证书。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22-50.jpg)
他常说: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
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
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
![](/uploads/allimg/191008/46-19100Q20529.jpg)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他的身体里,
一直住着70年前那个少年,
梦想石油报国、科技报国。
让我们祝福这位
“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的长者,
为他生命的跨度、亮度、长度致敬。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已授予
陈俊武同志“时代楷模”光荣称号
就在今晚9点
央视一套《时代楷模发布厅》
播出45分钟颁奖典礼
陈俊武今年92岁
整整为共和国工作了70年
至今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身体健康
今天是重阳节,请转发这张喜庆的宣传画
沾沾陈寿星的正能量,也健康工作70年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