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教授《书法与自然》之观物取象(四)

时间:2019-11-26 18:43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史忠平 点击: 载入中...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不仅模拟了人自身的样貌特征,也模拟了与我国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日常用具、物质产品等。除此之外,象形文字中还有一些字是对日月星辰、自然景观的描摹。最典型的字例当数“日”“月”“水”“火”“山”“木”等。
  
  如“日”字在表示天体形状的圆圈内加上一点,以示发光(图1)。“月”字形象的捕捉并描绘了月缺之时月牙的形状(图2)。“水”字中间弯弯曲曲像水脉,两旁或写作四点,或写作六点,形象的表现了水花流泻飞溅之状(图3)。“火”字模仿了火苗活泼跳动的样子(图4)。“山”字像遥望中地平线上起伏连绵的群峰(图5)。“木”字描画了上为枝叶,下为树根的树木形象(图6)。
  
  总之,汉字起源中的“观物取象”之法,不单揭示了文字与人和自然的关系,反映了古人的造字理念,而且开启了汉字书写中的生命迹象,及其通往艺术之路的宽敞门径。(注:配图来自百度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教授《书法与自然》之之观物取象连载

     中国的文字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和信息传播手断,影响极为深远,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聪明才智。从结绳记事到现代的汉字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留存于岩画和龟甲、牛骨上,这些文字最早以画的形式出现,到象形文字、再到大篆、小篆、隶书、行草、楷书、宋体等的字体演变,载体和传播途径上从画、刻、铭、书写、印刷、到今天的数字化的变迁。由这些文字衍生的书法艺术,长盛不衰,今天,书法已经失去了实用功能,但作为书法艺术本身却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仍然不断的被传承和发扬广大。

  
  那么,现在我们回到自然、回到中国文字形成的源头“看图识字”,去探究中国古老的文字是怎么形成演变的。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教授通过图文比对从文字的创造、形成、发展、演变作了专门的演究和梳理,厘清中国文字的的历史脉络,让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将为我们传承、研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鑫报\大 西 北 网连载史忠平教授的研究成果《书法与自然》。请广大读者观注。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教授《书法与自然》之观物取象(
  •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教授《书法与自然》之观物取象(
  •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忠平博士《书法与自然》之观物取象(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