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人的世界——新西兰奥塔哥博物馆珍藏文物展”在沪开幕
7月盛夏,在上海博物馆南门的广场上,一群身着羽毛彩衣的人高唱着歌谣、摆动着身体从远处走来,引得路人驻足观看。这群奇妙的到访者即是来自新西兰的毛利人,应上海博物馆邀请在上海举办“毛利人的世界——新西兰奥塔哥博物馆珍藏文物展”。此次展览从7月22日开展到11月才落下帷幕。
采写及图片 本报驻上海记者 巩一璇
“玉文化”三民族:
中华人、玛雅人和毛利人
此次展览以整个新西兰最大的毛利部落南岛的塔胡部落为中心展开,分为10个部分,以每组332件展品的规格,将毛利人日常的狩猎、捕钓、编织、雕刻技艺,以及和他们生活休戚相关的神圣仪式直观地演绎给观众。
其实在历史上,毛利人并不是叫做“毛利”这个名字,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来到新西兰后,当地原住民为了区别自己和欧洲人才给自己取了“毛利”这一称号。2006年在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地区会议上,时任新西兰外交部长的彼得斯发言称,根据新西兰美斯大学的研究,毛利人来自中国的一支部落。这番毛利人是中国人族裔的说法,震惊了与会者。在此次“毛利人的世界”珍品展开幕式上,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再次提到了这个新发现,“从DNA上来分析,毛利人和中国台湾少数民族非常接近,它们跟中国人有非常近的血缘关系。而且,世界上只有三个民族是有玉文化的,那就是中华人、玛雅人和毛利人。当我们看到这些文物,再联系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一些内涵,发现许多相似的地方之后,会觉得特别亲切。”在此次展览中也有玉锛展出,这个来自新西兰的玉器和中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形象非常相似。
神话是创作之源
据新西兰奥塔哥毛利咨询委员会主席马塔普拉·埃里森介绍,由大航海传说、神异动物传说和开天辟地的英雄故事组成的奇幻神话,既成为毛利人精神世界的基础,也构成他们日常生活实践的准则。神话在给予毛利人生活指南的同时,也给了他们艺术创造的想象之源,使之创造出以木器、石器、玉器、骨器制品,以及大量编织纺织品为主的丰富物质文化。新西兰的很多地名都是根据英雄们改造地形地貌的神话而来,由此成为神界和人界之间沟通的标志。在听完这番介绍后,现场的观众不禁私语道:“这是《阿凡达》的现实版么?”展厅入口处还特意布置了木雕大门,按照毛利人的宇宙观,木雕大门之内的展厅成为毛利之域;展厅内按1:1比例复原了毛利部族的议事厅,是毛利部族同一性的表达,象征着财富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