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草根运动”撕裂美国政治版图

时间:2011-12-29 00:22来源:世界知识 作者:赵可金 点击: 载入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草根运动风头日盛,从几年前跨党派的反伊战争浪潮,到奥巴马在大选期间运用互联网动员起来的“竞选粉丝团”,再到2009年以来崛起并迅速风靡全国的“新茶党”和“咖啡党”运动,成为左右美国政治风向的显赫力量。此种新草根运动与以往以地方党部、行政社区和学区划线的老草根运动不同,它以脱地域、跨区域和跨领域的形式出现,不是以政党和意识形态划线,而是以某一政治主张为核心,更多以网络动员、媒体动员、议题动员等多种方式,掀起覆盖全国的政治运动,进而左右选举,影响政策,越来越成为美国政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新草根运动的缘起 
   
  美国是一个移民垦殖社会,具有草根运动的传统。“草根”一词意译自英文(grassroots),最初是农业区、基层和基础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普通民众的代名词。一棵草就像一个普通的人,其力量极其有限,但无数的草连成一片就具有令人生畏的力量。人们把普通民众动员起来的强大力量比作草根,就是强调民众联合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政治运动,草根运动起源于19世纪美国的“淘金热”时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度演化成波澜壮阔的进步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动员起无数的普通民众,对美国政治的多元化趋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最初,美国政治领导人在竞选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州和地方党部,通过政党组织层层动员赢得选民支持,进而获得大选胜利。1800年的美国选举,首次出现了党派竞选战。1828年之后,政党主导选战的模式成为美国竞选的主导模式。一个政治候选人如果要想赢得选战,就必须借助政党组织体系,开展轰轰烈烈的造势运动。20世纪初,利益集团崛起后,美国政治领导人开始致力于构建利益集团的联盟,通过赢得多元化利益集团的政治联盟,进而赢得大选胜利。党魁和政党组织的影响力日益下降,候选人通过建立自己的竞选委员会和政治行动委员会来构建从联邦到州、再到地方的竞选组织体系,借助职业竞选专家操盘选举,成为美国竞选政治的常态。在这一竞选框架下,以政党和利益集团为支撑点,以区域化布局和地方化运作为主要特征的老草根运动成为影响美国政治的主导战略。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包括新闻媒体、竞选捐助人、公关公司、利益集团甚至普通选民志愿群体等众多行为体卷入美国政治,赢得普通选民、公众舆论、民调支持率等的鼎力支持成为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新草根运动如雨后春笋,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蔚为壮观。从如火如荼的民权运动到喧嚣一时的嬉皮士运动,从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到奔走呼吁的同性恋抗议,从“选择生命”(pro-life)派与“选择权利”(pro-choice) 派的政治肉搏到南方福音派保守选民的草根动员,此种如潮水般波涛汹涌、如流沙般变动不居的新草根运动渐成声势。互联网的兴起使此种运动愈发风助火势、火借风威。 
  与老草根运动不同,新草根运动是一种依靠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动员起来致力于实现特定政治理念的社会运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政治基础不是地域性的组织建制,而是脱域化的社会运动;二是政治诉求不是赢得选举和影响政策,而是表达政治理念和实现政治理想;三是动员手段不是依赖政党认同或者意识形态,而是依赖信息网络,特别是网络2.0技术动员起来的社会议题网络。总之,新草根运动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在信息化社会,只要存在多样化的政治理念,就会存在层出不穷的草根运动。 
   
  后物质主义的政治 
   
  新草根运动的崛起,体现着美国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美国政治学家、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罗纳德?英格尔哈特认为,当前美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随着工业化的凋零衰败,所有工业社会都将经历一场从物质价值到诸如归属感、自我实现之类的后工业价值的文化迁移。在这个新的环境里,经济冲突将会被民权、环境保护、可选择的生活方式以及和平这样的问题取而代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物质主义”崛起,人们越来越关心生活质量,关心人生价值,超越物质丰裕的层面思考政策的超物质的价值意义。据统计,从1972年到2002年,美国人口中后物质主义者的比例从9%上升到32%,物质主义者的比例由35%降为10%,居间者的比例从55%上升为70%。后物质主义哲学思潮的上升,推动人们积极参与新议题倡导集团,比如堕胎组织、同性恋组织、女性组织等边缘群体的崛起,为社会注入了新的元素,直接改变了美国政治的环境。 
  在后工业社会里,美国面对的社会问题与工业社会时期已经存在很大差异,社会裂痕更多地基于身份政治而产生的道德冲突。“新左派”中的包括自由堕胎、妇女解放、同性恋权利等新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派别,与“新右派”中的包括生命权利组织、反对妇女解放、反色情和同性恋、支持传统道德观念、高扬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因此,后工业社会的社会问题反映的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后物质主义价值内部形成了自由派和保守派两大势力,两者之间时常发生激烈的冲突。比如关于堕胎问题,就出现了主张保护堕胎权利的自由派全国妇女组织,也出现了与之相对立的保护生命权利组织等。二是物质主义价值与后物质主义价值之间的矛盾,比如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产生了主张保护环境的公共利益集团和主张反对环境保护利益集团(主要是企业利益集团)。近年来,围绕堕胎问题、同性婚姻问题、宗教权利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胚胎干细胞问题、艾滋病防治问题、枪支控制问题等议题,新草根运动在国会立法和政府决策事务越来越占据突出地位,甚至在上述问题上,一些轻易表态的国会议员会对自己的竞选选情产生重大影响。 
  “新茶党”与“咖啡党”之间的政治纷争就是后物质主义政治的一个缩影,围绕后物质主义议题,两者形成了新的对立。所谓“新茶党”,就是一个以反对大政府、反政府赤字和扩大开支为核心主张的草根行动组织。它们在以Fox News(福克斯新闻网)等保守性媒体和共和党政治人物的暧昧帮助下,在奥巴马就职之后启动了草根政治抗议运动,批评奥巴马的庞大经济刺激方案。其中,有人提出,在2009年2月1日,各地保守派选民统一给议员和奥巴马寄“袋茶”(Teabag), 借以表达独立战争之前波士顿倾茶党的古典理念:“无代表、不纳税”,批评奥巴马政府和民主党把持的国会违背纳税人意愿,用纳税人的钱去填华尔街银行的无底洞,抗议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政府对银行和汽车公司的救助计划。“茶党”要求联邦政府支出的增长幅度不能超过通货膨胀加人口增长幅度之和,他们还要求任何征税政策要获得通过都必须获得国会2/3多数的批准。所有这些理念都来自于财政保守主义以及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关于限制联邦政府角色的规定。新茶党运动一经开始便形成风起云涌的态势,支持共和党人、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候选人斯科特?布朗赢得选举,2009年4月15 日(美国民众年度缴税截止日),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缴税日抗议。尽管“新茶党”并不承认自己属于共和党麾下,但与共和党内的右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调显示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新茶党的理念,甚至包括传统上的中间和独立选民。 
  与新茶党相对应,在2010年初,美国政治舞台上又出现了“咖啡党”。“咖啡党”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安娜贝尔?朴的纪录片制片人,她在自己社交网站的页面上发起成立了“咖啡党”,到目前为止支持者已经超过12万,分布于美国30多个州,甚至在日本东京以及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都有支持者。该草根运动的主要宗旨是促进政治合作,让人民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求政府能为多数人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大公司、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服务。尽管“咖啡党”自称独立于两党之外,但其积极分子大多倾向于支持奥巴马,支持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倾向于政府在其中扮演更大的角色。所有这一切,均表明“咖啡党”带有民主党的色彩。 
   
  撕裂美国政治版图 
   
  新草根运动的崛起,撕裂了长期以来美国政治两党对峙的版图。对于华盛顿政治的失望,使得即便是右翼的保守派分子也会加入反对布什总统的伊拉克战争的行列,即便是自由派的铁杆粉丝也会加入反对奥巴马扩大政府预算的“新茶党”的队伍。在“新茶党”和“咖啡党”的政治博弈棋局中,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两极化格局,呈现为更加复杂多样的政治地图。 
  从“新茶党”和“咖啡党”的崛起来看,尽管两者的主张有所不同,但其崛起基本上反映了美国现在面临的困境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大家都在为国家的未来寻找解决办法,反映了普通民众要求参与政治的强烈呼声。“民众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华盛顿被利益集团主导。”一位参加“咖啡党”活动的社会学教师格里?兰德斯说。这种来自基层的草根政治运动向华盛顿的政客发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华盛顿的政客正在脱离基层民众,政府收了很多税,但没有真正代表人民,现在这种情况该改变了。 
  “新茶党”和“咖啡党”所代表的政治期望实际上只不过是有所侧重,前者号召的运动希望激发保守力量的支持,“咖啡党”的活动则希望唤起自由派人士的政治热情,与其说两者是在动员自由派和保守派的积极参与,毋宁说都在构建着流动的社会联盟。在此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临时性和流动性政治色拉盘中,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要想真正主导美国政治,都必须积极参与到这场政治调色的战役之中。特别是对于总统执政而言,要想真正解决问题,惟一的办法就是“将咖啡和茶放到一起,事情才会真的改变”,亦即极力推动跨党合作,决不可轻易奉行极化战略。 
  总之,面对更加碎片化的美国政治,看起来是确立政治新逻辑和制定政治新战略的时候了。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应该向2008年赢得竞选的奥巴马学习,惟有深深扎根于草根,打造一支平民化的政治力量,才是奠定政治营盘的关键。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云逛馆”解锁博物馆游览新方式
  • 甘肃武威:非遗“攻鼓子”进校园
  •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 “天下第一鼓”的前世今生
  •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头炷香”一说
  • 《诗经》:情感沉淀为标本 “思无邪”归于“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