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在接受重庆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地方台竞争是好事,没有竞争的行业很可怕。
谈《舌尖1》
为观众制作深入心灵的题材
师傅手中均匀粗细的拉面在面粉中跳跃、刚出锅的黄馍馍冒着热气、柔嫩的鱼肉在锅中翻滚……《舌尖上的中国1》(以下简称《舌尖1》)将食物做出了诗意的味道。负责分管央视纪录片的罗明对风靡全国的《舌尖1》最有发言权。
这部纪录片产生的经济效益究竟有多大?罗明透露,投资和回报比例在1:5以上,很多国家购买了播映权,如目前比利时国家电视台正在热播《舌尖1》。
罗明认为,《舌尖1》的成功在于在食物题材处理上找到了相对现代的表达方式,片子的快节奏、摄影的讲究、镜头的组接,都超越曾经的纪录片。“一个镜头的分切、音响的处理,都很有讲究。”他举例说,做菜时,对食物发出的声音都需要单独处理,再如,连简单的切白菜,一刀下去,要用4个镜头来处理。
“不过,和国外纪录大片相比还有差距!”罗明坦言,国外拍一部纪录片,动辄投入上千万美元,如拍候鸟迁徙,需要动用飞机、热气球、滑翔伞等。“投入这么大,就必须走市场化运作道路。”罗明说,国外的纪录片往往是销往几十个国家,反复播放。
“中国的纪录片要发展,不能仅靠一部《舌尖1》。”罗明说,比如改革开放30年多来的变化等很多题材都可用《舌尖1》这样深入心灵、表现细腻的方式来拍摄。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