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书”还有人读吗?

时间:2014-06-18 08:30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袁若霞 点击: 载入中...

阅读

 

  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还是青少年时,都喜欢看课外书,一些被称之为“枕头书”的长篇小说,如《一千零一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青春之歌》……读得如痴如醉。学校阅览室门庭若市,每人一周只限借一本。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当知青时,文学书籍如凤毛麒角,但对书的渴求却与日俱增,偶借得一本,有如久旱逢甘露,争相传阅,甚至传抄。当时流行的《第二次握手》手抄本,全国上下疯狂传阅。我好不容易收集了一些文学作品,装箱放床底下。偶然有朋友得知,其惊讶和羡慕的程度绝不亚于现在听说别人有一箱财宝、一栋别墅或一辆保时捷!一次,借来了一些古典线装书,如获至宝,煤油灯下,通宵达旦挑灯夜读。看《三国演义》,一幕幕气势磅礴的群雄逐鹿画面,何其精彩!读《红楼梦》,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无限悲戚!尽管看过连环画,但细品原着,领略经典艺术的巧思和语境,倍感精警绝伦,无比愉悦;灵魂涤荡,不胜唏嘘!人们说“男不看三国,女不看红楼”,本人两者兼得,感慨颇多。


  时代不同了。进入网络时代,人们以影音为娱乐和生活,手机传播的魅力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博客(Blog)、微信等风靡互联网,人们可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发感慨、晒心情和对共同的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或探讨。这无疑是新生事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同时却又给文学原着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使之像一个老气横秋的老人,被来势汹汹的信息热潮打入冷宫。图书馆亦门可罗雀。有一年春节,我到小镇的堂姐家拜年。有一幕印象特深:她那读中学的孙子窝在墙角,纹丝不动地打着电脑,百玩不腻地弄着同一个游戏,连照面也不打。再看在酒楼、车厢、电梯,甚至排队上厕所,都无需喊口令,像着了魔似的“低头族”乐此不疲……可在这漫天大雪飘洒过后,你会突然发现,花去大量时间,除了搞笑嬉闹的片段、泛泛而谈的说教、炫目迷人的画图、似是而非的观点、断章碎片的消息外,头脑却总感到缺少了些什么……


  细想,这不正是对传统高雅艺术阅读的缺失?优秀作品都是某个时代的缩影和人物活动的风俗画卷。文学赏析的真谛,就是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领会其中意境,融入到作者的心灵中去。据说,人们期待看到马尔克斯的名着《百年孤独》的电影版,但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却不情愿地说:“只要我能阻止就拍不成。我喜欢在读者和作品之间保留一种私人关系。”他认为电影有时会破坏小说给予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希望读者通过想象力继续想象书中的人物,并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一旦被搬上银幕,观众容易被演员标签化的面孔影响,使作品大逊其色,从而破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


  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男主人公达西,他的性格有两个层面--傲慢的外表与内在的爱心。这双重性格交织成的人物形象,若不是慢慢品味,便难以领略到作品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奥斯丁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出色本领。


  大文豪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里蕴含滋养生命的精华,生活中需要绚丽灿烂的阳光,品尝时保留原汁原味的享受。在信息膨胀的时代,别忘了重拾“枕头书”.让我们乘着智慧的翅膀,在万里长空中自由飞翔!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世界读书日】图解中国人阅读状态
  • 那是她的家,而她是我的家
  •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 且歌读书“难”
  • 读书与择友
  • 读书如交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