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五年(1430年)立,无撰书人姓名。今存武威白塔寺。
碑高50厘米,宽29厘米,圆首,碑四周镌线。碑阳为汉文,凡行15字,满行24字。首行题“重修凉州白塔志”7字。碑阴为藏文,凡25行。
白塔寺在武威市武南镇白塔村,因有佛塔百座故名。不知建于何代。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西藏代表萨迦派首领撤失加班支答(今译为萨迦班智达)与蒙古代表也()火端王(今译为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确立西藏复归中国版图,实现祖国统一。由也()火端王在故寺基础建成幻化寺,请撤失加班支答入居住持佛事。六年后,撤失加班支答圆寂此寺,也()火端王为其建舍利塔一座,高百余尺,小塔五十多座,周围建多座殿宇,规模恢宏,为凉州佛寺之冠。元末遭战火,殿宇塌毁殆尽。宣德四年,藏传佛教高僧妙善通慧国师镇南监参,募款重修寺塔,请朝廷赐名庄严寺。宣德六年六月塔先建成,肃王捐泥黄金,命镇南监参等缮写《大般若经》一部,造小塔十万,并《重修凉州白塔志》装于舍利塔内。塔寺毁于1927年凉州大地震,发现此志。此志为见证西藏回归中国中央政权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也是研究汉、蒙、藏关系史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