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 我从这里走过……

时间:2015-09-29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童微 点击: 载入中...

青城古镇

 

    不止一次地听说过青城,但真正触摸青城这还是第一次。


    车子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巷走到城门外时,匠人们正在修缮城门楼子。我是城外的人,想进城去看看,仰望了一眼城门上蓝色书写的青城二字后,我进城了!


    城内干净、静谧、古色古香的气息浓烈,只是感觉有点冷清。路边三三两两坐着小马扎的老人悠闲地嘬着铜烟锅,穿着开裆裤的孩子围在老人身边和不拴链子的狗玩耍,一路过来几乎没有见到青壮年人,或许这会还太早,他们正在忙着务自家的光景呢!因为进城时我们是伴着晨曦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座古镇里剩下最多的是老人和小孩,也许这些老人的存在才和如今的古镇想匹配。


    这里的青壮年都出城去了!

 

缕缕青烟牵出四合院的故事


    公元十一世纪30年代,传统的文明中心正经历着新秩序的重组。


    东方的宋帝国结束了长达11年的垂帘听政,仁宗皇帝开始营造大宋朝最为辉煌的时代。


    也在这个年代,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北宋大将,跨上战马,戎装出征。誓将大宋的旗帜插遍西夏的土地。3年的战争让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他立下了累累战功。作为回报和奖励,他被任命为秦州刺史,于是一段关于他的故事在秦凤路流传了千年,秦凤路是宋朝独有的行政划分,今日的兰州属于当时的秦凤路。而他就是从士兵到元帅、从布衣到宰相的一代名将狄青。


    故事起源于刺史的一次巡边,当狄青率领自己的卫队来到宋夏的边境时,他看到了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在天然的屏障黄河之滨筑起一道堡垒,以抵御西夏王朝的再次入侵。后来,这里由一座边塞城堡逐渐变成了繁华的小镇;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传奇将军,为这座小镇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青城。


    也许狄青不会想到,一千年后,慕名而来的游客会站在他威风凛凛的雕塑前,以崇拜的虔诚仔细默念着关于他的介绍,臆想着关于他的传奇。


    因为有了狄青才有了今天的青城,因为有了青城人们更加怀念狄青。


    今天当我们来探访这座身边的小镇时,不知该以怎样的视角和印记去寻找它被岁月沧桑过的痕迹,去聆听它曾经有过的似锦繁华和欢声笑语,也许是一张落满灰尘的椅子,也许是布满大街小巷的青石板路,也许是槐树下拉着家常的老太太,也有可能是含在她们嘴角半天才吐出一口的水烟……


    “兰州水烟誉天下”,水烟,是兰州有名的特产,青城则是近代周边最繁华的水烟交易市场。


    青城因为战争而兴起,也因为水烟而兴盛。


    水烟的兴盛带来了整个青城的兴盛,青城成了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而青城四大水烟坊则是商贸中心的中心。在这座不大的小镇上,罗家大院是民国时期当地最为有名的豪宅,他的主人就是拥有青城四大烟坊之一的罗希周,永顺成便是罗希周一手打造的水烟坊。


    罗家是水烟加工商人。现在的人们不抽水烟了,罗家的水烟加工工具在大院里静静矗立,供人们观赏,告诉人们一段过去的时光。


    今天,当我们再次来到罗家大院时,布局讲究的建筑,宽敞大气的客房,上等木料的陈设,曲径环绕的院落似乎将时光退回到了当年车水马龙的繁华,让探寻历史的我们依稀听到了南腔北调的客商讨价还价的声调和作坊日夜不停的轰鸣,依稀看到了罗希周赚得盆满钵满后堆在脸上的笑容。


    罗家大院的兴盛是青城兴盛的缩影。


    白胡子老人坐在罗家大院门前,为我们讲述了他与水烟千丝万缕的故事。

 

你曾经的回忆停留在张家大院


    一把落满尘土的铁锁,挂在上堂屋的大门上。门口拴着的那条狗和快要生锈的铁锁作伴。透过门缝,依稀能看到古风古朴的桌椅,却无法领略张家大院曾经的盛容。


    高集翰(高氏第十五世孙)老师是我们的向导,他努力地回忆着张家大院当年兴旺的景象。


    这就是以前的张家大院,别看现在破烂不堪,在当时可是耀武扬威了一阵子。虽说同样是四合院,但和罗家大院比起来,从这里只能看到的是破旧和衰败!满地的蒿草诉说着它被遗弃后的凄凉,唯独不愿离去的是回旋在宅子上方的大雁。


    如果细心点你会发现,这座院子的每间房屋的地板都是木地板,100年前,可能只有陕甘总督府内才会用得起木地板。这足以说明张家的经济很殷实,不,其实拥有四合院就已经可以证明这一点了!有钱人才能拥有四合院,四合院是一个家族门户的象征。


    “你们是来看我家院子的?这破院子早就没人住了,我们早就搬到那边的新房去了!”顺着声音我们看到,白墙青瓦的新房内走出一位老人。新房就在上堂屋的旁边,这和破旧的四合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幸运,我们碰见了张家的人。


    她是曾经被张家当儿媳妇娶进这个大院的,如今,她已儿孙满堂。


    对于小时候的记忆,这位老人依然清晰难忘。门口的葡萄架总是他们乘凉的好去处,经常会让他们流连忘返,“我们小时候经常来张家大院的门口玩,那时候这个院子特别让人羡慕,张家是有钱人,所以院子也特别漂亮!”这位老人告诉我,其实她是张家的外甥女,从小就在院子里玩耍,后来就被娶进门当了张家的儿媳妇。


    这是一个大家族,从老人的口中我们得知,张家这么大的房子当年是住得满满当当,院内人气很旺。不管融洽不融洽,男女老少在这个院内生活了大半辈子。院落的西南角,有一间偏房,偏房的侧面有一个厕所。老人说,她坐月子时就在这间房里,我们可以称这间房为“月子房”.大户人家是很讲究的,女人做月子时,不能从院子中间来回走动,避免儿媳妇们做月子上厕所时经过院子,张家在院落的西南角专门盖了一间“月子房”,而且在旁边建了一个专门的厕所。


    在这座大院里,辉煌与没落同在,繁华和荒芜共存。大院依然矗立在那里,我们的到来才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寂静,大雁的声音清晰回荡,貌似也在哼着青城小调。

 

青城小调在这里传唱


    如同秦腔般朴实,如同山歌般粗犷,青城小调是青城人心中的神曲,历久弥新。


    茶余饭后,田间地头。有青城人的地方就有青城小调。这是青城人的传统,也是青城人的文化。


    城隍庙便是青城小调汇聚的地方,也是青城人娱乐的场所。


    午后斜阳下的青城没有想象中宁静,人们不约而同又似乎心照不宣,从古镇的各个角落向同一个目的地出发。这个时候的城隍庙是热闹的,是休闲的,手持蒲扇的老人、脱了围裙的女人、穿着开裆裤的小孩、上下乱窜的家犬,听着小调,掀着古老的牛九,徜徉在午后的阳光下,如同一幅被艺术化了的优美的生活画卷,和谐温馨,乐在其中!


    作为青城小调的传承人,已逾古稀之年的高启康老先生至今依然坚持着这样的生活方式,乐此不疲。从9岁开始耳濡目染,到14岁时接触表演,高启康用一生的时间坚守着一个农村人对古老音乐的追求和保护,如今在青城后辈中会唱青城小调的几乎都是他的弟子。今天,我们有幸听到高老先生古朴苍翠的小调,唱到兴起时,高老先生手舞足蹈,超然其中,一曲接着一曲,如孩童般兴趣盎然,那种忘我的神情和自我陶醉的神态,深深地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


    高老先生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小调不要失传,否则他会遗憾。

 

才子佳人配青城


    青城,此时我触摸到了你的皮肤,我还想听听你的心跳,把把你的脉搏,试试你的脾性……


    透过罗家大院的雕梁画栋,我们看到了青城曾经的车水马龙,商铺林立;永顺成的水烟踩着青石板的路面源源不断地运往黄河码头,和着络绎不绝的马队、驼队、车队的吆喝声;缕缕青烟成就了青城的繁华,也包裹着青城人的才情性貌。


    青城的才子佳人,至今让青城人引以为豪,津津乐道。


    83名贡生,8名孝廉方正,51名武举,23位举人,11位进士,1位皇榜翰林。区区一个小镇、仅仅一个朝代,掩饰不住自己的才华学识,让青城在浓浓的商业氛围中平添了几分优雅,几分内涵。


    为青城的才情添色的不仅仅是故去的先辈,也有后世的栋梁。


    青城流传着一段关于秦腔的佳话。青城同样流传着一段关于李干臣的佳话。


    佳话源自于观众耳熟能详的一折秦腔传统小戏--《柜中缘》,关于《柜中缘》的编剧,有着不同的说法,孙仁玉是长期以来秦腔权威资料公认的作者,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剧本上标有“孙仁玉整理”的字样,但另据调查考证,它的真正编剧并不是孙仁玉,而是孙的同仁李干臣。

 

李干臣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世代耕读,长幼皆知书,凡名人诗词、地方掌故,诸昆季多能言之”,李干臣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和家族中的其他叔伯兄长一样,李干臣才华横溢。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朝政不稳。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策论悄然兴起。李干臣每有所作,总是抒发胸怀,针砭时弊,争取自由。后来,李干臣转学兰州,又去陕西西北大学深造。为废除封建制度,当时的名儒李约梓、孙仁玉纷纷创设剧团,编演新戏,针砭时弊。李干臣审时度势,写出他的处女作秦腔折子戏《柜中缘》。


    《柜中缘》是一出颇有情调的秦腔曲目,演绎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在当时的东滩有一个叫李英的穷秀才,不小心惹上了官司。得知官府要缉拿他,他连夜逃往陕西,四处躲藏。后来流落到咸阳一个村的私塾里教书,住在一陶性人家。陶老汉有一儿一女,李英经常教陶家兄妹识字作文。久而久之,李英和陶家女儿便产生了爱慕之情。陶女常常背着父兄找李英诉说衷肠。一日,陶家父子均不在家,陶女便邀李英上其闺房谈论终生大事。不料正在此时,猛听父兄回家,陶女和李英顿时乱了手脚,不知所措。情急之下,陶女便将柜盖揭开让李英钻了进去。陶家父子进门后发现柜子里露出衣角,便将李英从柜中揪出赶出家门。后来,李英中举,将喜报送到陶家,最终和陶家女儿喜结连理,再后来,李英带着家眷回到了青城老家,从此青城又多了一座举人居住的大宅院。


    李干臣闻听这一故事情节后,便借题发挥,撰成脍炙人口的剧本《柜中缘》,情节曲折感人,广为流传。


    至于后人为何会将《柜中缘》的作者归于孙仁玉还有更多的传说。


    不过,在青城人的心中,李干臣才是才子,也是他们的自豪。

 

300亩荷塘的遐思


    触摸了古宅的历史,探究了青城的才子佳人,走出古老的街巷,眼前豁然开朗,恍然间自己已来到东滩水乡的荷塘边。夕阳下的荷塘斑光点点,生机勃勃,恰如古镇清澈的眼眸,怎一个美字了得。


    千亩荷塘就这样尽情地享受者阳光的滋养,自在悠闲,随风而动。看着它们,尽可以想象荷花盛开时的模样,粉中有绿,绿中含白,如果那时我再来荷塘边,定会被那种美景所折服,沉浸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知是李清照亲眼所见,还是像我一样想象着荷塘盛开的情景。


    不论如何,荷花盛开的季节总有一个人是兴奋的。


    汪治会就是看着荷花会兴奋的人,因为对于他来说荷花除了美之外,也意味着生活,他是这千亩荷塘的“塘主”之一。几年前当他从遥远的家乡安徽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能不能栽种荷花还是一个未知数,荷塘本在南方才有的景观,而在青城建荷塘是他的父亲汪辉五年前的一个想法而已,不料一个看似简单的想法却成就了青城最美的景观,更为像汪辉、汪治会父子这样的商人提供着可观的收入。


    “这几年藕卖得非常好,再也没有人怀疑这里不能种藕或种藕能不能赚到钱了。”对于汪治会父子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对于青城人来说也一样。


    尽管水烟已没有了当年的市场,这里的水土又养育了另一方人,开辟了另一块天地。


    “荷花经济”已在青城初具规模,荷花池,观赏莲和食用藕有500多个品种,平均亩产达2000公斤,每亩荷塘莲藕的产值为8000元,主要销往兰州、西宁等市场,而且供不应求,2011年种植户实现收入上百万元,不仅如此,种植户还在荷塘里发展养鱼业,改善荷塘生态循环。目前,鱼的品种达数十种,实现年收入200多万元。近年来,沿河岸边及东滩荷塘周边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就有数十家,每逢周末及节假日农家乐天天爆满,每年为经营户实现收入210多万元。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由徽商投资上百万元建设占地20余亩的荷花池休闲度假村已完成了主体房屋建设,建成集赏荷、垂钓、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


    下一步,镇政府计划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土地入股多种融资渠道,以湿地芦苇、百亩荷花鱼塘、农家休闲为特色,投资10亿元重点打造占地5000亩的荷花池旅游观光园。规划种植1000亩食用藕及观赏藕,开发水上游玩项目500亩,开辟1000亩农田、果园、水稻、稀有蔬菜,供游人采摘、烹品。预计种植、接待及游玩项目年收入可达1500万元……


    对于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去感悟,短短一天的时间,我们很难敲开古镇的心扉。但是,我们还是感受到了青城古老依然活跃的脉搏,感受到了古镇人的热情和包容。


    青城,留给我的并不是古色古香,而是一种欢快的宁静和安逸。


    青城,伴着朝阳,我来了!荷塘边,披着晚霞我与你分别,心却沉醉在你的青城小调里!


    青城,下次见……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青城:古丝绸之路的水旱码头 唐宋元明时期的军事城堡
  • 青城:唐宋元明时期的军事城堡
  • 青城:古丝绸之路的水旱码头 唐宋元明时期的军事城堡
  • 古镇之梦
  • 古镇之梦
  • 青城:古丝绸之路的水旱码头 唐宋元明时期的军事城堡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