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台鼻钮铜印(秦汉)
从风格上说,战国玺印大体分齐系、燕系、晋系、楚系、秦系几种流派。秦系印文承袭周金风韵,比较整饬规范;款式多用边框,字间常有格,印面大都呈长方形。秦统一后,秦篆大行于世,秦系玺印很快便成为玺印形态的正宗,井被西汉社会所继承。
这是一组秦至西汉时的名号类印章。皆为青铜质,层台式印背,鼻钮。三枝印面为长方形,凿刻白文秦篆二字,其中两枚用“日”字格,将二字上下分开,另一枚无格。一枚印面为正方形,模铸白文秦篆二字,边沿有白文框栏。此印铜质、含锡量较大,呈银白色,一枚为圆柱体,印面圆形,凿刻白文秦篆一字。秦至西汉前期,印章一般都较小,印背造型多采层台式,多用鼻钮。印文虽不像后来那么严整遒丽,但笔态灵动圆展,结构舒散,有一种后世难以仿及的古雅韵味。
西夏文“首领”铜印(西夏)
铜质,高3.1厘米,印面正方,边长5.3厘米。钮为长方朴体,高2.2厘米,钮端面略呈弧形,钮底有一圆穿。印背右刻“应天龙兔年”,左刻“首领居地乙乙屈”,钮端面刻“上”字,皆为西夏文行书。印面铸带边框的西夏文九叠篆“首领”二字,笔画规整,制作较精。将华夏传统文化中的印篆,融人西夏文体而不失其流畅华丽,乃西夏官印的显着特色。
西夏为公元11世纪前期到13世纪前期,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及内蒙、陕西、青海的一部分),以党项羌人为主体而含多种民族成分的地方政权。党项羌各部落都有“首领”、“副首领”等官职,依部落大小,又有大首领、首领、小首领之分,由各部落之酋长担当。是时西夏尚行族兵制。
西夏官印其本形制无多变化,此印颇具典型性。
“武乡亭侯”鎏金铜印(东晋)
青铜鎏金,高2.5厘米,印台较厚,印面正方,边长2.4厘米。白文篆书四字:“武乡亭侯”,章法占朴,刀工圆熟。亭侯是汉晋最低级别的列侯,食邑在一乡之内,故用龟钮。龟首昂扬,四肢蹬踏有力,背纹清晰,造型劲健,为龟钮铜印的佳作。古代地名“武乡”者有多处,疑此为汉代汉中地区的武乡,故城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北褒城县东,当年诸葛亮即曾被封为武乡侯。晋代该地降格为亭候属域。
“杜宝”白玉印(魏晋)
我国的玺印文化,最初只是青铜文化的一个分支,故早期玺印皆为青铜质地。但同时我国又是玉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一直有深厚的崇玉情结,这必然对玺印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太影响。何况玉石又具备坚腻平滑、色泽润美的优点,很适宜干作章材。所以,从战国时代起即有玉印出现,且在品位上很快便凌驾于各种质材之上。成为玺印中的贵族。几爵秩身份较高的人土,多以玉治印,刻工也极精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用被视为稀世珍宝的和氏玉璧制作皇帝印玺,即充分反映出当时的崇玉风气。
这枚玉印印面纵1.35厘米、横1.3厘米,近于正方。龟钮,印台较厚、系用优质和田玉刻成。钮龟为圆雕,浑厚壮健,几乎占据印背整个台面。龟首微昂而斜伸,龟背略平,两侧呈坡状,脊棱分明,甲纹虽浅而规整。印面篆刻白文“杜宝”二字,布局匀称,笔姿秀朗,骨格端雅,体度舒畅,丽质外露而刚劲中藏,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章法、字态、刀工,均达到炉火纯青地步,为古代玉印中的上上佳品。
“庄严妙相”象牙印(明)
印高6.5厘米,印面正方,边长4.2厘米。米黄色象牙质地,虽已有五六百年的传世历史,却仍晶莹圆润,光沽鲜亮。印钮为一端正丰满的法轮,置于仰覆莲座之上。印背一侧刻“宜德二年口月口日”,另一侧刻“赐喇嘛班丹领占”.皆楷书,笔锋劲健、刀法熟巧。印面为阳文九叠篆“庄严妙相”四字,布局严整精密,字态端庄秀丽,线条刚柔相济,脉络通贯,一气呵成,极尽九叠印篆之华美神采。
此印的珍贵价值,首先在于其能和历史记载相呼应,具有考实、证史、启示的重要意义。《明宣宗实录》(卷23)载:宜德元年十二月。“陕西岷州卫等处喇嘛班丹领占等来朝贡马”.明代岷州卫治所在今甘肃省岷县,归属陕西布政使司。贡马喇嘛多人,但以班丹领占领衔,说明他是当地影响最大、名望最高的寺院主持。《明实录》又载,次年正月,宜宗对贡马喇嘛回赐“钞彩币表里有差”,估计此印的颁赐当在此时。因为《明实录》(卷24)说当年“十二月丁卯,陕西岷州等卫国师班丹领占遣喇嘛失劳癿贡马。”是时,班丹领占已升任“国师”,贡马之任务已由他派手下人执行了。
“庄严妙相”为佛教用语,表达功德深厚、形象华美的意思,这是对藏教高僧的高度赞颂。
“归义羌侯”金印(晋)
印为黄金铸成,高3厘米,印面正方,长、宽各2.3厘米,重94克。驼钮,驼呈跪姿,双峰微现,造型粗简但不失稳重。印面阴文小篆五字:“晋归义羌侯。”五字竖列三行,“晋”字独占一笔。字体方正,布局严谨,笔画平直,多用方折,呈现典型的晋代官印文字风格。
此印出土于位处西汉水上游的西和县,那一带正是汉晋时期羌族聚居地区。羌族是我国古代西北历史最悠久、涉域最辽阔、影响最巨大的一个民族。秦汉时,羌族主要活动于青海河湟地区和甘肃东部,尚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过着“所居无常,依随水草”的游牧生活,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东汉以后,有越来越多的羌族分支与汉族杂居,并逐渐适应了以农业为主体的定居生活。为了反抗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的欺凌盘剥,羌族民众经常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反抗;所谓“羌祸”,成为导致社会危机日趋深化的重要因素。魏晋统治集团接受了汉代处理羌族问题的失败教训,对边疆民族采取了宽容政策,选派良吏,招抚羌、氐流民,致力于边地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于氐、羌聚族而居的地区,政府承认其部族内部的领导体制,并任命部族首领为王侯以及族兵的长官,以增强其群体稳定性和对王朝的向心力。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加速民族融合、促进西北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这枚“晋归义羌侯”金印,便是上述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从秦汉时起,我国各类官印的秩级区别,已在印质和印钮上有所显示。据《汉官仪》载:“诸侯王印,黄金驼钮,文曰玺。列侯,黄金龟钮,文曰印。”但从出土及传世汉晋官印实物看,驼钮多为颁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印型。除此印外,甘肃省博物馆还收藏有“魏归义氐侯”金印,“晋归义氐王”金印,亦皆为驼钮。号称“归义”,乃“慕义归化”之意,旨在显示中央王朝对边疆民族的感召力。以骆驼形象作钮,喻蕴西北边域风情,增添了一番雅趣。
“大将军”铜印(清)
紫铜质,狮钮。高6.3厘米,印面正方,边长6.8厘米。印背边沿作弧坡形,雄狮蹲坐于二层平台上,狮头硕大,鬣毛长披,面目狰狞。印面铸白文“大将军之印”五字,竖列三行,“印”宁独占一行。清代官印已摈弃宋元以来流行的九叠篆,而直接采用秦汉古篆,此印即为一例。字态遒劲,疏朗有致,颇耐赏玩。清制武官二品以上称将军,将军前或冠以各种誉称。“大将军”乃武事中的最高名号,但非常设之军职。当朝廷有重大军事征伐行动时,临时授予督师之最高统帅,事已则罢。清代官印印文通例是满汉文并列同用,一般都用柱钮,本印只用汉文,且为狮钮。这也许是由于“大将军”并非常职而具特殊性的缘故。
据《陇上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