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川五大引力与能量

时间:2011-12-30 23:27来源:鑫报 作者:张小燕 王占东  点击: 载入中...

 2011兰州八大关切之一


秦王川五大引力与能量

兰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在秦王川动工开建


 

记者 张小燕 王占东  张 萍 唐华伟
                            

  报告摘要

  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成为“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发展的重中之重。兰州新区将建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部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先导区,“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生态建设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的实验区,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扩展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沟通全省和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关注指数

  ★★★★

  关注理由

  兰州有什么?很多人可以脱口而出:“一条河、一本书、一碗面。”话外之音是,兰州缺少能在全国甚至是世界的知名企业入驻。

  而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后,将会改变这一现状。相信用不了多久,身为兰州人的你,也可以向身边的朋友炫耀,“这个品牌可是我们兰州造。”

  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

  作为新兴产业的聚集平台,秦王川新区这片热土已成为众多新兴产业项目落户的“强磁场”。未来,核能产业、太阳能制造厂产业等新兴产业;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高效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将在此荟萃,一个产业布局合理、发展理念超前的新区蓝图正在展现。

  秦王川并把“瞄准新型产业,引进尖端产业,把兰州建成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区”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明确的目标和有力的举措,带来的是强劲而有力的发展。

  作为兰州新区的秦王川地域,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兰州市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主要领域。有专家表示,要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招商引资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关键措施。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将成为未来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兰州新区建设已经遇上这一发展机遇,争取吸引国内甚至全球知名企业入驻投资,突出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带动就业。

  在兰州新区的新兴产业规划和建设中,要按照全国一流新区的目标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以规划为先导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此外,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不仅需要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项目支撑、还要有政策驱动,管理创新。除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外,关键的还要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随着新区开发建设和推进,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建设的主要瓶颈。比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收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资本,建设一批重点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由金融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组建专门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投融资公司,盘活集聚区的土地等资产资源,逐步壮大融资能力。

  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部装备制造业转移先导区

  “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速区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力推动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以优化全国产业分工格局。”

  富士康在郑州建设新工业园,英特尔关闭上海工厂并扩建成都生产基地,联合利华酝酿在湖南建新厂,海尔、格力、美的、TCL等家电企业计划或已开始在内地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转移大潮发端于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较发达地区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的快速提升,使企业不得不思考把生产环节配置到成本更低的地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东风西渐”对于新区而言,充满机遇和挑战。在西部地区争先承接产业转移的形势下,兰州如何“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专家表示, 秦王川是兰州市周边最大的一块高原盆地,非常适宜发展非农产业和大规模开发建设,此外,价格适中的土地、低廉的劳动力、政策优势等等一系列利好,使兰州市新区完全具备了承接东部装备制造业转移。不仅有条件加快发展,也应该加快发展。当前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趋势明显,国内外资本看好西部,特别是东部地区集中的全国80%左右的加工工业,受土地、劳动力、环境容量等因素制约,“腾笼换鸟”成为大趋势。

  兰州要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利用好自身的区位优势,做到东西双向开放开发,甚至多向开放开发。资料显示,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装备制造业对就业增长贡献率是最高的,1999年该领域从业人员1366.25万人,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的23.6%。而围绕骨干企业配套的众多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还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承接东部装备制造业转移先导区,未来新区将承担下岗职工、新增劳动力需要再就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重任。

  生态建设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的实验区

  历史上的秦王川水资源的极度匮乏,真正掀开秦王川开发历史的是引大入秦工程的建设。如今的大通河为秦王川提供了丰沛的水源。有水就有了粮,有水就有了林……有水就应该有生态,有水就应该有新区建设和工业发展。

  引大工程改变了秦王川地区的荒漠地貌,在兰州北部形成绿色屏障。如今的秦王川盆地已成为西北高原上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高原绿洲,南部已形成3500亩左右的湿地资源,成为西北地区难得的湿地生态板块。

  “千塘百湖”建设工程和百万亩生态林绿化工程将成兰州新区建设一大亮点。因此,在新区的建设中,生态建设必将领先一筹、先行一步。

  引大入秦工程,尽管有着4.43亿立方米的富足水源,但只灌溉了87万亩的土地,只使用了不足1.5亿立方米的大通河水润泽秦王川,剩余的3亿立方米水源再度回流黄河,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和效益。其实,早在2006年4月,鑫报对引大入秦的有效利用曾提出,在干旱的西北一隅的秦王川地区发展水库建设,作为季节性灌溉的补充水源完全可以借鉴这种“长藤结瓜”的模式,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能够解决3亿立方米水源再度回流黄河的矛盾。秦王川新区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应将目光积极投向如何对引大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结构调整,让引大工程真正服务区域经济,推动甘肃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现代经济条件下,土地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随着未来人口增加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呈逐年上升趋势。秦王川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城区的延伸和发展。新区未利用土地的综合开发要慎之又慎,应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首先,工业布局要考虑生态建设,确保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其次,完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此外,不能仅看眼前利益,将土地一买了之,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同时,保障必要的经济建设用地。

  打造“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示范区”

  秦王川区内目前有近28.5万人口,依照兰州市新区规划,未来10年秦王川还将新增50万人口,其中包括转移安置秦王川的0.8万舟曲人。就现实来看,未来10年秦王川区内农业人口、城镇人口、转移安置人口混杂,人口数量将飙升至近百万,这将是兰州市建设新区必须直面的问题。

  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兰州市将加快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并研究出台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初步建立无差别的城乡户籍管理模式。由此来看,兰州市土地改革及农村人口转“非农”人口的大略方针已经有了雏形。新区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可塑性极强,为兰州市将其打造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提供了便利。因此,政府必须完善新区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土地资金等优惠政策,并在农民收入、就业、社保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建社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土地资源丰富是秦王川开发的一大显著优势。目前,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的秦王川正面临着综合性集中开发,如何开发才能充分利用秦王川资源优势以及战略优势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有支撑其经济的工商业产业链,同时还要有城市自己的特色和易居环境。秦王川作为新兴开发区,目前仍是一块“处女地”。如若在这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上单纯的发展工业,若干年后,必定会成为西固第二;如果过分依赖房地产,具有鬼城之称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就是前车之鉴。因此,要发展好秦王川,圆了历届政府和秦王川N代人的梦想,秦王川将势必走“两型”社会的发展道路。必须从改造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做起,引进一些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特别是依靠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很有必要。

  兰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在秦王川动工开建

  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扩展区

  在不同的阶段,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不同,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兰州应吸取老城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在新区建设中,必须重新布局产业结构,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问题。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格局,使传统优势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必须要协调发展,将一二三产比重配置好。

  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上下掀起大规模建设高潮,国家建设城市的模式一模一样,这是因为国家要求城市发展。兰州市是西北老工业城市,建国后通过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和产业嫁接,兰炼、兰化等重工业企业投资兴建,短期内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同时作为配套机构,一毛、二毛等轻工业也在兰州先后上马,这些产业布局完全是在国家的推动下在做,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布局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兰州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业结构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随着科技水平提升和自动化的广泛运用,大型工业企业用人会越来越少。现在社会大多数人在服务行业,只有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甘肃服务业发展较慢,给甘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城市都是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城市。金融、物流、商贸流通、房地产、科技信息、文化创意、中介服务、旅游和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是当前形态下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服务业大多为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将是甘肃解决就业的为唯一途径。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教育存在五大问题
  • 润肺止咳的良师-贝母/川贝母
  •   兰州秦王川白银是等边“金三角”
  • 武川乡548户农民移居城区
  • 王母娘娘与妈祖的启示录
  •  条件好了还是留不住年轻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