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7月21日讯 据亚心网报道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率领的考古队,在位于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曲什曼村东北的一个台地上发现一片吉尔赞喀勒墓地,周围规律地铺满黑白相间的放射状石块条,这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拜火教遗址。
拜火教又称祆教,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创始人为琐罗亚斯德。拜火教主张善恶二元论,对火的礼赞是教徒第一要务。圣火坛是拜火教的标志,供奉神火是拜火教徒的头等大事,即使到了阴间,也不能放松与懈怠,故有圣火坛入葬的安排。
规模: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拜火教遗址
该处台地长约百米、宽约50米,台地表面平缓,东西向有规律地间隔铺满放射状的黑、白色石块条,每个石块拳头大小,石块条每条宽约80厘米-100厘米。台地东邻塔什库尔干河,背依慕士塔格峰,海拔在3050米。墓葬距今2500年左右。
“我们所发掘到的黑白石条遗迹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跟光线有关的最早的拜火教遗址,黑白石条代表光线是毫无疑问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说,“从整个墓葬出土的文物内涵显示,它就是完整地早期拜火教的内容,以前也在新疆地区发现过零星的拜火教遗存,但规模都没这么大。”
巫新华说,在此次挖掘中考古队出土了明火入葬的拜火教火坛、取火棍、拜火教二次葬的鹰头及典型的二次葬的人骨。“从这些出土文物看,它就是当年拜火教起源时代保留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遗迹”。
“国际学术界对拜火教的起源有争论,而这片古墓群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完美的实证。”巫新华说。
发现:墓葬中3女1男头骨均为二次入葬
令人惊喜的是考古队还在墓地中发现了3女1男头骨。
在A区标号为M1的墓葬中,最开始出土了一个年龄在1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头骨。随后,考古人员分别在第一个埋葬层下方5厘米和20厘米处又发掘了一个年龄约为25岁的女性头骨,及年龄在30岁-40岁左右的一男一女相互依偎的两个头骨。
“判断头骨的年岁主要参考人体的一种发育过程,尤其是头骨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发育程度。”巴州文物局副局长覃大海解释说,在最先发现的女性头骨上有一个孔状的伤口,从孔的形状看,伤口还未完全愈合,猜测头骨主人是在受伤不久后死亡。
“从头骨的颧骨、眉骨、眼眶等部位我们还能判断出头骨的性别,女性额骨一般比较垂直,男性比较倾斜;男性的眉骨比较发达,女性则较平稳。”覃大海说,这些人体特点可以判断头骨主人为3女1男。
“尸骨之间的关系暂时无法给出明确答案。从情况分析可能与拜火教的习俗有关,为二次葬。拜火教认为水、火、土是圣洁的,尸体为不洁之物,人死之后由一些猛禽、猛兽将尸体撕食之后殓骨入葬。M1墓葬位置位于A区最高点,墓葬的规模也比较大,表明墓葬主人的身份有一定特殊性。”覃大海说。
解读: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
在此次考古中,考古队还出土了来自中原的竹梳及来自西方两河流域的琉璃、玛瑙,这也证明了帕米尔高原至少在2500年前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
“所有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成熟和发展都和帕米尔高原有巨大关系,这个地方起到了血管的作用,是输送营养的地方。”巫新华认为,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关键点就在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位于中国的西端。海拔在4000米-7700米左右,拥有许多高峰,属高寒气候。高原上有广阔的牧场,在塔什库尔干河谷地,可种青稞小麦等多种作物,高原上居民90%以上是塔吉克人。
喀什地区博物馆馆员葛晓向记者说,帕米尔高原是亚欧大陆惟一4个方向直接连接东亚、南亚、伊朗高原、西亚、中亚几大区域的地方,有着巨大的地理区域交界区域,是人类古代主要文明交流的最大通道。
“它既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贸易文明交流的大通道,也是雅利安人南下迁移的大平台,更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文明对话和碰撞的舞台。在帕米尔高原上发现拜火教遗址,这是中国学者对这一领域考古空白的突破,在人类宗教文化研究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葛晓说。
http://news.iyaxin.com/content/2014-07/21/content_4631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