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故郡(1),隋京新府(2)。唐属兰泉,清命皋兰。大河泰界(3),座中四联。
挟双峡(4)而逐烽燧(5),环七域(6)而临两市。
洪荒莽林,幼鹿湫湫,结绳刀耕,陶泥泊泊。
山川列阵,千里相迎;紫气蒸蔚,鸿业天成。
贤达名绅,文雅颇盛;民风淳厚,源远流长。
人云:先有皋兰县,先后兰州城。
陇上铁汉邹应龙,为官忠烈吴可读。
国常修文名垂青史,継祖墨迹饮誉书坛。
咏水车之唱晚,常思段坚;呤五泉之流韵,又忆尔炘。
时维夏日,天清气爽。鹤鸣九皋(7),八野呈祥。
访遗存于石洞,赏丹霞于九合;
觅灵峰于凤山(8),观风景于什川。
田舍静而新燕衔泥,风光旎而寄奴常住。
寻常闾巷,人道俊彦备至;长街阑珊,处处乱花迷眼。
物还星移,天形胜地,兹有怡景,尝当思之。
曾记陇右首县(10),岂敢凌烟之列(11)?
几度域地变迁(12),坚弥雄起之梦。
地势高而河水深(13),山岳险而川壑遥。
木枯草萎,沃野绝于烈焰烤炙。
鸟毙涸泉,黎民苦于弱水一瓢(14)。
百里赤地生烟,一域万物喊渴。
犹夸父逐日,然穷则思变。
屹屼崔嵬,不移愚公之志,旱魔魁魅,难撼大禹之后。
一腔热血赴虎山(15),雷霆会战(16);
万千壮士抵易水(17),破釜沉舟。
开岭劈岩,垒石成坝,斗折蜿蜓,黄河倒流。一渠碧水,直上秦川。盘古惊,天柱倾(18),润旱源,济苍生,巧夺天工,换了人间。
旺五业于固本,谋发展于兴县。
凿东湖而清波生,绿后岭而白云凝。
星月其中,嵌溢西子之姿;嵚峦之上,列凌祥瑞之气。
草色遥看,天水一痕;俯观城池,鳞次栉比。
白日依山,接三川之灵气,黄河入海,邀鲲鹏之翱游。掬新景于谷口,风云荟萃。引电流于他乡,报之桃李。华灯雕栅,北辰路上欢歌,老树新枝,什字堡头燕舞。双桥飞凌,惠达天下物流,十里长堤,护佑一方平安;阡陌如织,路出商贾;高楼如笋,君子临风。
和尚石面,香水软梨,黑瓜籽仁,红沙洋芋,白兰醉客。五宝俱珍,四泊明镜(19)。
俯仰之间,沧海桑田。
纵横时空,神飞俊逸。
长风当歌,低呤浅唱之。
改革开放奋进兮泽被华光。
广厦楼宇拔起兮喜居吉祥。
百年梨园盛开兮弥漫芬香。
雄浑太平鼓舞兮声震东方。
长亭回廊扶摇兮蛟龙回翔。
旅游美景开发兮盛宴未央(20)。
大众创新创业兮富民安康。
复兴梦想实现兮伟业煌煌。
感恩吾土,汲汲反哺。
幸承作赋,奉志勉进。
愿我故土,辉煌千秋。
杨重琦 丙申年端午
皋兰赋注解:
(1)西汉时属金城郡,首置金城县。
(2)隋初,新设兰州总管府,废府复郡后,仍属金城郡金城县。
(3)皋兰南部以黄河为界。
(4)大峡和小峡。
(5)皋兰境内有许多峰火台。
(6)皋兰发现的远古时期的鹿化石。
(7)皋兰境内发现的3000--4000年时期的众多陶罐。
(8)城关区、安宁区、西固区、兰州新区、榆中县、永登县、景泰县。
(9)《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10)灵峰寺位于皋兰水阜凤山
(11)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徐州),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原诗引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原意叙阳照着长满绿草的普通小巷,人们常说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12)清代至民国作为甘肃首县和省会重镇,幅员辽阔,辖今兰州、白银两市的大部分地区。
(13)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位于唐朝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后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可惜毁于战乱。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14)民国二年(1913年)并兰州府、巩昌府为兰山道,领15个县,兰山道尹驻省会皋兰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改区,皋兰县属兰山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皋兰县设7个区,429个村,县域东至甘草镇60千米交定西界,西至张家寺70千米交永登县界,南至漩马滩50千米交洮沙县界,北至甘露池80千米交红水县界。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甘肃督察公署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中华民国政府划出皋兰县城区及近邻16平方千米的区域设立兰州市,皋兰县城即为兰州市区,兰州市区成为县中之区,县治驻现城关区永昌路。故有“先有皋兰县,后有兰州市”之说。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2月后,皋兰县直属甘肃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县治迁驻盐场堡,全县有21个乡镇,下辖157个保、1467个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县治迁往市内曹家厅,辖21个乡镇,151个保、1572个甲。
1949年8月26日,皋兰县与兰州市同日解放,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甘肃行政公署。12月归属兰州市。1951年8月由省直辖。
1956年1月划归定西专区。
1958年12月撤县,行政区域划归白银市。
1961年2月,恢复建制,归白银市管辖。
1963年10月再属定西专区。
1970年4月重新划归兰州市管辖至今。
行政区划编辑
区划沿革
1949年12月,皋兰归属兰州,随即设6个区公署,138个乡政府。
1950年,皋兰县辖安宁、定远、阿干、果园、西固、湟惠、石洞、保定、源泰、水川、北山11个区,138个乡。
1952年11月,皋兰县29个半乡划归兰州市。
1953年,皋兰县辖14个区,115个乡。
1955年合区并乡,皋兰县14个区合并为10个,115个乡合并为77个,另设镇1个。11月,湟惠区的河口、柴川乡,新城区的东坡、川口、新城、青关乡划归兰州市。
1956年1月,甘肃省直属的皋兰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4月,四墩乡的华家井村划归永登县。至此皋兰县辖10个区,44个乡,2个镇。
1957年8月县治迁至石洞寺。今皋兰县界域自此形成。
1958年2月,榆中县的什川乡划归皋兰县。3月,皋兰县的定远、银山两个区划归榆中县。湟惠区的抚河乡划归永靖县,民建、平安乡划归永登县。果园区七道子岭以南的湖滩乡划归临洮县。七道子岭以北的果园、魏岭、桃园、金沟乡划归兰州市。永登县的古山、西槽、五道岘子乡划归皋兰县。撤销崖川、石洞、源泰、水川、北山5个区建制,调整为乡。4月,景泰县撤销,其区域并入皋兰县。10月,皋兰县实行人民公社化。12月20日国务院决定:撤销皋兰县。所属水阜、中心、忠和3个人民公社划入兰州市,其余人民公社划属白银市。
1961年10月,成立白银市石洞区(县级区),辖石洞、郭家坪、什川、西岔、和平、大横6个公社,区治设在石洞寺。12月,以原皋兰县行政区域恢复皋兰县,隶属白银市,辖和平、大横、西岔、石洞、郭家坪、泥湾、什川7个公社。
1962年永登县的中川公社划归皋兰县,兰州市安宁区的头沟、中心、忠和、水阜、长川公社划归皋兰县。至此,皋兰县辖石洞、和平、大横、西岔、中川、什川、泥湾、郭家坪、长川、水阜、忠和、头沟、中心13个公社。
1963年10月白银市撤销,皋兰县复归定西地区管辖,白银市郊区的武川公社划归皋兰县。
1964年5月,兰州市白银区的强湾、水川两个公社划归皋兰县。至此,皋兰县辖16个公社,104个生产大队。
1965年,泥湾、什川公社合并为什川公社;大横、和平公社合并为和平公社;郭家坪、石洞公社合并为石洞公社;中川、西岔公社合并为西岔公社;头沟、中心公社合并为中心公社;长川、水阜公社合并为水阜公社。皋兰县辖10个公社,102个生产大队。
1970年3月隶属定西专区的皋兰县划归兰州市领导。
1980年皋兰县共10个公社,93个大队。1983年5月,和平公社更名为黑石川公社,6月,将原10个公社改为乡,恢复乡人民政府称谓。
1984年9月,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
1985年8月,将武川、水川、强湾3个乡划归白银市。皋兰县辖1镇7乡,71个行政村。
2000年1月,什川乡撤乡建镇,改称什川镇。8月西岔乡、忠和乡分别改称西岔镇、忠和镇。
2004年12月,撤销石洞乡,与城关镇合并,更名为石洞镇。
2010年6月中心乡改称九合镇。
2012年1月,西岔镇火家湾村、四墩村、五墩村、中川村、山字墩村、赵家铺村、窝窝井村等7个行政村委托兰州新区管理。至此,皋兰县辖5镇2乡,64个行政村。
(15)皋兰西岔电力提灌工程总扬程180多米,为国内最高的电力提灌扬程工程。
(16)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源起佛经中的一则故事,警醒人们“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
(17)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18)指西电工程,建设中炮声轰轰开山炸石。
(19)风萧萧兮易水寒,出自诗歌《易水歌》;古歌名。《战国策·燕策三》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里指义无反顾。
(20)《淮南子·天文》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里指改天换地。
(21)皋兰境内四大湖泊,山字东水库,县城东湖,小峡库区,大峡库区。
(22)未央,西汉宫殿,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位于当初汉都长安城西南部。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长乐未央,以为永久欢乐,没有穷尽。
(23)汲汲: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