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志俭
门口生着一个小火炉,上面的铝锅外表已经熏黑。自行车棚旁边的一间小屋上面写着:付家巷理发店。招牌上面的字有些陈旧,和大街上鲜艳夺目的美发店招牌天壤之别。理发馆内仅有12平方米左右,理发椅子是六七十年代的铁椅子。墙上大镜子下面的木板多处漆皮脱落,上面放着理发用具。一位“50”多岁的女人和一位“30”多岁的男子正在给顾客理发,“你先坐,稍等一会。”见记者进来,理发男子招呼道。
这是坐落在城关区付家巷小区一家理发店,别看它“其貌不扬”在顾客中挺有口碑。“我在小周这里理了4、5年发了。”58岁的杨先生看到一名顾客刚离开理发的铁椅,马上坐了上去。杨先生的家住在黄河北,一次妻子来付家巷朋友家,无意发现了这个理发店。“以后,你也去那个理发店理发吧,理得好价格还便宜。”妻子向他推荐了这个理发馆。
其实对他们这些中老年人来说,如今理发成了一件难心事请。街上的理发店全变脸美发店,而且也不用刀子刮脸,洗头也随便弄两下,而且价格还不菲。妻子介绍这家理发店后,他又感受到了以前理发滋味。斜躺在宽大的铁椅子上面,热毛巾往脸上一盖。然后,刀子轻轻在脸上游走,那种感觉真爽,太久违了。而且,价格也很便宜。以后,我每次坐车到这里理发,图的就是一种怀旧的感觉和享受。如今这里理发的价格只有6元,连刮脸下来也只有9元,兰州市恐怕和很难找到像这样的理发馆了。去年他姑娘进入一家知名美发店,但却不会刮脸,所以他依然到这里理发。
92岁的黎建业老人眯着眼睛正在刮脸,他的脸上带着惬意的表情。理完发老人告诉记者,他就住在这个小区,到这里已经理了20多年的发了。“在这里理发舒服,价格便宜。人都熟了那天不舒服,打个电话小周就会上门服务。”
被顾客称为小周的理发师叫周玉福,今年40多岁了。白白净净,一说话脸上就露出笑容。他是扬州人,15、6岁就从家乡来到甘肃金昌市学习理发。1989年他姨夫从兰州人民理发馆退休,在付家巷小区开了一家理发店。于是,他来到兰州跟姨夫学艺。2000年姨夫年事已高干不动了,周玉福“升任”老板。以后,他把母亲和妻子从老家叫来。前几年,妻子才去机关理发店工作。
他和母亲每天9点上班,晚上19时下班。顾客主要是中老年人和工薪层,他一直坚持合理收费,所以,顾客一个传一个生意还可以。“不是顾客多,早关门了。”周玉福自嘲到。临夏路上有一对老年夫妻,一直在他这里理发。前些年临夏路改造老人搬到了雁滩,可80多岁的老两口至今还在他这里理发,每次都是老两口一起来。
4年前,小区有个70多岁的老人不慎腿子摔坏,老人头发长了儿女们要把他抬到美发店理发,老人说啥不去坚持要到这里理发。周玉福看到老人理一次太麻烦,就对老人讲,“以后理发打个电话我上门给你了老理。”整整4年,周玉福和68岁的母亲履行着自己的诺言。周玉福母亲高玉芳外表也比实际年龄小,她笑着说,如今美发店不给徒弟教刮脸了,“我们的技术连同铁椅子都成文物了。”
采访完,记者也坐到铁椅上寻找小时理发的感觉,当刮刀在脸上轻轻游走时,儿时在理发店理发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