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残纸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
中国研究楼兰残纸的第一部专著《中国书法初始化:2-4世纪楼兰残纸研究》一书出版,该书可能会改变中国书法史的某些论述。
据读过该书的学者透露,该书的出版对于重新认识中国书法史具有重要意义。楼兰残纸是100多年前发现于新疆罗布泊楼兰古城的文书,从1900年到1985年,经历五次挖掘,共有250多个残片4000多汉字,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早的书写在纸上的文字。魏晋现存于纸上的书法墨迹只有《平复帖》和《伯远帖》。因此,楼兰残纸是研究中国书法最直接的、最珍贵的纸本。
《中国书法初始化:2-4世纪楼兰残纸研究》一书对中国书法的断代给出了全新的结论,楼兰残纸为中国五体书法的形成提供了佐证,该书的研究表明,在1世纪到4世纪五体书法尚未完全形成,处于隶变行、隶变楷、隶变草的初期。展示出丰富多彩的书体,从而表明中国书法在五体书法形成之前就有多种书体,并非只有篆、隶、楷、行、草几种。笔法、章法、墨法纷呈多彩、极其丰富,据该书的研究有些笔法业已失传。该书对魏晋书法作了新的解读,现存的魏晋书法资源--包括《兰亭序》在内的帖本全都是临摹品而非原作,现存的碑刻拓本都是石匠第二次创作的作品。唯有楼兰残纸是纸本真迹,依据楼兰残纸展开的研究更接近于和还原魏晋书法的风格。
该书将魏晋残纸置于中国文化历史长河的大背景下,对书法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以及递进的逻辑关系和变异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了比较,并坚持以考古资料为依据,从纸出发澄清了目前流行的对中国书法源头的肢解与隔裂的问题。比如对王羲之书法--该书提出同时期像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家大有人在,楼兰残纸中的有些字丝毫好不逊于王。并将王羲之、颜真卿、王铎、米芾、八大山人与楼兰残纸进行了比较,廓清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内在基因的继承性问题。
同时该书对书法研究的方法比较新颖,提出书法比较学,线条的时空论,字形的几何论等新的书法理论。从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笔法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字形章法的形成与创新。
《中国书法初始化:2-4世纪楼兰残纸研究》作者杨重琦,是资深媒体人和书画评论家,曾任兰州晚报总编辑,现为大西北传媒总裁,大西北网主编、鑫报社社长,兰州大学、兰州商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兰州经济史》、《百年中山桥》、《百年甘肃》、《陇上藏珍》等。该书是他十年研究的成果,他在谈到该书的写作过程时说:“大西北具有丰富的书法资源,在历史上出了不少书法名家,比如汉简、楼兰残纸、敦煌写经等等,而且甘肃大地湾彩陶上的符号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据史书记载汉魏时期就有西北书派之说,研究中国书法的方向要从西北书法出发,只有对西北书法全面深入地研究才能廓清中国书法。楼兰残纸是非常珍贵的书法资源,对它的研究十分不够,一来是搜集这批书法资源比较困难,二来是受传统书法观念的影响,将其视为民间书法。事实上,楼兰残纸不是民间书法,它是戎边的将士、官员的书法,其中人物之一李柏是西域长史。”
杨重琦谈到:“如此珍贵的书法资源集中于西北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国际背景。在世界领域内,文字的形成具有相互影响性。西北地区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域内的许多考古资源证明了早在3500年以前西北就与中亚地区相互来往,居延、敦煌、楼兰都处于丝绸之路,必然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加之战争需要传递信息、沟通往来,这就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从简牍到纸上文字,这对传递信息而言是巨大的进步,对书法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进步。纸的出现促使了书法的发展,五体书法的真正形成是在纸出现之后。”
杨重琦戏称,自己的本职是编辑,书法研究纯粹是“跨界打劫”,他现在一边研究一边写字。而他在后记中却写到“小时候对毛笔和墨是极反感的”,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的他最感兴趣的是对匈奴史的研究,也许正是这种研究使他触及到西北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史诗,从而触及到信息传递中的文字部分,进而去研究书法。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西北汉简和楼兰残纸是中国书法的三江源头,和它相比王羲之等后来者不过是流经黄土高原到达兰州的黄河水而已。楼兰残纸最晚的年限是公元311年,而《兰亭序》则写于351年,显然楼兰残纸是王羲之的父亲和爷爷辈写的字。从而可见,其在书法史上重要性。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