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到工行划款,从一个店铺门口经过,忽然听到一阵蚂蚱的叫声。急忙四下寻找,才发现店主在门脸左上角挂着一个菱形的麦秆做的蚂蚱笼子,里面一只翠绿色的蚂蚱正叫得欢,一问,店主才说是儿子从大城市买来的宠物,价格不菲呢。
我已经有十多年没听见蚂蚱叫了,小时候家里麦田多,我们姐弟四人还小,帮不上大人,所以最后割完麦子的人家就是我们了。中午趁父母在路边的树荫下休息时,大姐就带我几个到麦田里逮蚂蚱。
那时候好像天气很热,天气越热蚂蚱叫得越欢。别人几乎都割完了,很多蚂蚱都跑到我们的麦田里,褐绿色的蚂蚱在麦秆麦穗上拼命的叫着,干瘪有些角质的脑袋上最前端是一对长长地触角,下来就是小小的眼睛。蚂蚱的嘴很突出,一双锯齿不停地挥动着,它的发声器在脖子部位,一张一合就发出叫声了。姐姐告诉我,蚂蚱有两种,一种带刀的没用处,因为它不会叫,所以我们就专门逮那种没刀的。母亲在每年割麦子时总会说,蚂蚱多的年份收成好,到现在我也不解其中的意味。
后来我在生物课上知道,带刀的是雌蚂蚱,刀就是产卵器。姐姐看准蚂蚱,悄悄地过去,一把抓住蚂蚱的大腿,轻轻一捏提起来,然后指示我们找一根麦秆,把麦秆对折,分别把蚂蚱的两个大腿弯曲后插在麦秆里,蚂蚱剩下六条小腿只会动,却使不上劲,我们一般会抓很多的。有时我们会恶作剧似的,把蚂蚱的大腿撕下来,让蚂蚱自己吃自己的大腿,蚂蚱会狠狠的张开锯齿状的牙齿,一口一口咬着腿上绿绿的肉,蚂蚱血液是绿色的汁液。
中午母亲做完饭,坐在屋檐下的阴凉处,在脸盆里泡点麦秆,用铁丝做一个圆圈,把泡好的麦秆对折,在铁丝上分别套向两端,最后把挑选好的蚂蚱放进去,把麦秆两端用绳子扎住,一个小小的蚂蚱笼子就做好了。我们把蚂蚱挂在房门上,往里边放点黄瓜、灰灰菜,嘴里噙满水,朝着蚂蚱笼子喷过去,给它饮水,蚂蚱在中午时分就会拼命的叫,一般它会活到立秋以后。母亲还会编一种螺旋状的蚂蚱笼子,编好后的笼子像一个大海螺,里面可以装好几个蚂蚱。
有一年和父亲到北边的五龙山上挖黄芩,山崖边的草丛中到处是蚂蚱的鸣叫,而且被麦田里的叫声好听,那时已经深秋了,只有山里还有蚂蚱的踪迹。晚上在五龙山上的古庙里住宿,父亲禁不住我的央求,就把竹背篓放倒在草丛里,在背篓的外口用藤蔓编了一张网,中间部位留下一个拳头大入口,父亲在背篓底部点了一截蜡烛,一切安排好之后,我和父亲坐在大殿外的石阶上,静静地听着蚂蚱鸣叫。在山下的麦田里蚂蚱晚上是不叫的。大约过了三十分钟,父亲叫我到背篓外向里看,只见黑压压的蚂蚱在背篓里跳着,原来这虫子是趋光的。我们把蚂蚱装在袋子里,下山后分给伙伴们玩。有人告诉父亲,这东西拿到城里可以买很多钱,那时我想城里连蚂蚱也没有,有什么好啊?
后来我到城里上中学、去外地上大学,很少在家,好几年没有听到过蚂蚱的叫声,再后来参加了工作,农忙时回家给亲戚帮忙,依然没有听见蚂蚱声,有时候下乡路过农田,特意听一会,每每是失望而归,据说随着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现在已经见不到蚂蚱了……
偶然读到《诗经·国风·周南》中有一首《螽斯》,诗文为"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据解释:螽斯就是蝗虫,有的地方叫蚂蚱、蚱蜢。只是在我的记忆中,蚂蚱和蝗虫绝对不是一回事,蝗虫根本没有蚂蚱可爱。蝗虫是土黄色的,瘦而且长,触角粗短;蚂蚱黄绿色,肥,肚子白色,呼吸时肚子一鼓一鼓的,触角细长。蝗虫一般出现在小麦割完之后的田里,专门吃刚长出的玉米苗,数量很多,从田里飞过,往往寸草不生;蚂蚱在麦割完后就几乎见不到了。另外蝗虫的叫声是"吱吱吱",蚂蚱的叫声有种金属的质感,为"啧啧啧".请教了懂国学的人,才知道我们所说的蚂蚱其实就是螽斯,与蝗虫不一样,在《诗经》里就是用螽斯起兴,赞颂王后们多子多孙,怪不得母亲说蚂蚱多的年份收成好呢!
现在,蚂蚱在深山里还存活着,有人就捉点拿到城市里当宠物买,我想买蚂蚱的人可能是惦记着儿时的时光,也想在蚂蚱声里寄托一点浓浓的乡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