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唱和:古人的高端生活方式

时间:2015-12-11 09:14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画事君最近在香港,看到朋友收藏的一个堂号,叫做玉筍堂。
  这个堂号有个故事,就是说一群文人在赶路,然后被连日大雨困在一个院子,他们觉得后院空着太可惜,适合种点竹子,于是就叫人去移植来数百竿绿竹,大家看着竹子作诗,还给这个地方写了一个堂号,叫做玉筍堂。
  然后王文治就把这个故事和堂号写了下来。
  这就是文人式的作。他们这种作的方法,叫做文人唱和。
  现在有一个词很流行,叫做高端生活方式。其实说起生活方式,中国文人最会玩,玩的比现在高级一千倍。比如互相的称呼,写个小便条,弹个琴,赏个月,写个诗,满满的都是讲究。
  今天就只来说说文人唱和这件事。

  所谓文人唱和,是指文人之间以诗词的形式互相酬答,其实就和今天我们在微信群里侃大山一样,你一句我一句,互相@,互相吹捧,有时也互相贬损。

  但是!文人的修养,不能用大白话,你写诗,我也写诗,你用韵,我也用和你一样的韵。你一句我一句,比的是才情。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或书法卷轴中,处处可见文人唱和的情景,比如,文人甲请画家乙画了一张画,然后甲请文人丁在画幅后面题诗,而甲和丁的朋友戊、己、庚、辛也不能闲着,接着丁的题跋有感而发,在丁后面继续写。很像今天的网络跟帖。
  也许画家乙只画了一尺,其他人的题跋却写了十尺,这样一来,绘画、书法、诗词在一个卷轴上,展开这样的卷轴,你要是文化修养稍微差一点,都看不懂人家文人们都在说些啥。
  近日保利拍卖古代书画部分,上拍了一批卷轴,这些卷子共同的特点就是每卷都有一大帮文人在卷子上互相唱和题跋,细细赏玩,颇有趣味。

《篝灯课读图》,严母教子,引来网友无数评论

  吴云(1811-1883)绘,翁同龢、文廷式等题跋
  《篝灯课读第二图》
  手卷设色纸本
  心37×109cm.约3.6平尺
  首:37×124cm.约4.1平尺
  题:38×573cm.约19.6平尺
  估价:RMB800,000-1,200,000

  《篝灯课读图》卷共存两卷,此次上拍的是第二卷。
  先解释一下“篝灯课读图”的含义,所谓“篝灯”,是指将灯装在笼里,古代的灯基本都是油灯,以纸笼或竹笼罩上,一来美观,二来不至刺眼。古代的灯具各式各样,有的灯罩还自带排烟管,比如汉代王侯所用的铜制长信宫灯。



  所谓“课读”,意思是监督、教导学子读书。《篝灯课读第二图》描绘的就是一个母亲在灯下教导儿子读书的场景。




  《篝灯课读第二图》局部,房中的母亲正在教孩子读书
  说起这件画的始末缘由,也有点让人感动。
  话说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人叫费耕亭,在他母亲徐氏的敦敦教导下读书成才,最后考上了解元(省一级考试的第一名,就和现在的省状元没什么区别),费耕亭感念母亲的教导之恩,于是请画家王世绂绘《篝灯课读图》卷,并请众师友题跋。
  不过,题跋的人太多,显然一个卷子装不下这么多人的题跋,于是费耕亭的儿子又请当时的著名画家吴云再次画了一件,这一回文人雅士、社会名流们又开始往画后面题跋,装裱之后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这卷东西可是象征着费家的良好家风,所以费家的后代都像宝贝一样供着,两卷《篝灯课读图》流传七十多年,一直到费耕亭的曾孙费梓怡这一代。


翁同龢与文廷式的题跋

  这件卷子后面题跋的文人可是有不少大名人。
  其中的翁同龢做过同治和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文廷式则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陆润庠则是晚清重臣,跟着溥仪一直跑到东北。后纸题跋中,文廷式和翁同和的跋文均明确说明是为费屺怀(也是费家子孙)所作,两首诗分别著录于《文廷式集》、《复初斋诗文集》。


  翁同龢像,读书过多,把眼袋都读大了

《养闲草堂图卷》,今日小名头,当时大画家

  戴熙(1801-1860年)绘,高锡蕃、陈克家、戴钧衡等八人题跋
  《养闲草堂图卷》
  手卷水墨纸本
  画心32×49cm.
  估价:RMB300,000-500,000

  这个手卷,题跋太长,显得画太小,我们把绘画附在下面,

  《养闲草堂图卷》局部,戴熙绘制

  养闲草堂是潘玉洤的居所,潘玉洤是乾隆时期重臣潘世恩的第四子,潘世恩地位显赫,在乾隆一朝做过内阁大学学士,主持过四库全书的编纂。
  潘玉洤自然也是子随父贵,地位显赫,于是也就一大群文人在这张画后面题跋附和,就连曾国藩也曾为养闲草堂作文为和。想来攀附之心,人皆有之,文人亦不例外。


  本件绘画的作者是戴熙,我们现在觉得戴熙并不是一个鼎鼎有名的画家,其实在戴熙生活的十九世纪,他就是当时海内名声最盛的画家。不过,整个十九世纪中国也就没有出过什么杰出的,能够开宗立派的绘画大师,矮子里面拔大个儿,戴熙也就称霸王了。

  《秋树读书图卷》,秋树读书,孝亲两不误



  王宸(1720~1797)绘制,钱昌龄、张叔未、朱为弼、丁子复等题跋
  《秋树读书图卷》
  手卷水墨纸本
  画心:24×133cm.
  估价:RMB250,000-350,000
 
  这件作品是清代的官员王素如请画家王宸所画。王宸是清代“小四王”之一,他是王时敏六世孙,王原祁曾孙,家学深厚。


  王宸(1720~1797)《仿大痴山水图轴》
  王素如要当官出仕,离开父母家乡,于是就请王宸画了这张卷子。那么“秋树读书”与思念父母,离家出仕有什么又能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到杜甫的一首诗。
  《孟氏》唐.杜甫
  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
  承颜胝手足,坐客强盘飧。
  负米力葵外,读书秋树根。
  卜邻惭近舍,训子学谁门。
  这首诗赞美杜甫的朋友孟氏兄弟二人隐居乡下,孝顺勤劳,惟小园种菜,负米养亲。
  其中一句“负米力葵外,读书秋树根。”“负”是背着的意思,负米就是指为老母老父买米运米,亲力亲为,但同时也不忘读书进取。于是王素如也就取了这一句的意思,请画家画出了“读书秋树根”的场景。
  “读书秋树根”有了这样的文化含义,后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绘画题材,张大千就画过多次《读书秋树根》。


  《秋树读书图卷》近景绘高树数丛,枝上叶片所剩无几,一片孤寒萧索之景。树下一人席地而座,右手执书,左手缩回袖口。远山勾皴,草木极少,露出山石的纹理。
  身处这一片荒寒之境,远离尘嚣,静心读书,养亲尽孝,是古代儒家文人的一种理想生活。



  王素如请人画下来这份清高孤寂,又得到那么多文人题跋附和,显然,这份清高自持的精神追求也是要让大家都知道才好的。
  这就让画事君想起清代的另一个文人黄向坚的《万里寻亲图》。黄向坚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去寻找失散的父亲。他把沿途的山水都画了下来,一路寻亲,一路画,就这样画了几十张,全部起名为“万里寻亲图”,并到处分送给其他文人,社会反响一片良好。
  寻亲当然是一件好事,不过黄向坚通过绘画到处宣扬自己的美德,也让人感觉有些过于标榜自己。本来一路跋涉艰苦无比,但是能有闲情画画,倒也让人怀疑黄向坚用心不纯。但无论怎样,黄向坚的美名终于天下皆知。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