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3月16日电(记者程楠)看着“钉”在老屋墙上、落满尘土的水担,农民路彦荣又想起父亲在世时,带他日日夜夜挑水吃的苦日子。
在甘肃陇中地区,山里人管扁担叫“水担”。这几年,在这片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下岗的老古董一个接一个,水担就是其中之一。
两年前,路彦荣一家还世代生活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的山坳里。过去,山里人吃泉水靠人拉肩挑,有时候还得“抢”。
3月11日,在渭源县元古堆村路家山,路彦荣担起曾经挑水用的扁担。新华社发(马希平摄)
一年又一年,泉水时有时无。33岁的路彦荣回忆,年少时,天不亮父亲总会叫醒他,爷俩挑着家里的水担,往山泉口去。
“凌晨四、五点钟去挑水,排队人少,泉水也足。”路彦荣说,他和父亲每日挑水至少五次,待水满缸时,天就亮了。
山里的日子穷得叮当,过得踉跄。大山里种粮只能勉强糊口,挑水吃的日子一眼望不到头。
日久天长,路彦荣的父亲把水担用出了“包浆”。闲暇时父亲总是唠叨着让他再去多挑些水回家。
父亲的水担挑断了,光荣“下岗”,路彦荣就拿新的来“接棒”。这根水担,他一用就是十年。
遇上下雨天,山路泥泞,去挑水的路彦荣数不清自己跌倒过多少次,受过多少伤。水,把路彦荣等农民牢牢“拴”在山上。
2013年春季,下山挑水的路彦荣,突然看到不少大型机械横在村口。打听了才知道,原来,山下正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他和村民们要搬迁下山了。
3月11日,在渭源县元古堆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路彦荣在新家的水龙头前接水。新华社发(马希平摄)
当时,路彦荣不在乎搬到哪里,只关心如何吃水。“自来水”“引洮水”“干净水”,村干部的“连珠炮”,让他眼里放光。
2015年夏天,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运行。清冽的洮河水翻山越岭,让定西、白银等地的200多万群众不再在“十年九旱”中煎熬。
2018年秋天,路彦荣一家搬进山下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在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里,他第一个冲向水龙头,哗啦啦的流水,路彦荣怔怔地听了好几遍。
在渭源,引洮工程解决了总计6个乡镇1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为农民生产生活、高效灌溉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两年,通过食用百合、黄芪、党参等种植,路彦荣陆续添置了农用三轮车、皮卡等“大家伙”。“如今,我犁地都用‘气死牛’。”他指着自家旋耕机说,这个省力的好把式让老牛也“下了岗”。最近,除了忙春耕,他还联系周边农户,做起了贩运中药材的小生意。
3月10日,在渭源县元古堆村,路彦荣推着新式手扶拖拉机和村民一起干农活。新华社发(马希平摄)
甘肃省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困难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系列举措,甘肃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清零目标。甘肃贫困人口由2018年底的111万减少到17.5万,贫困发生率由5.6%下降到0.9%。
从“盼水来”到“用好水”,在元古堆村,中药材种植加工、土鸡散养、肉羊舍饲养殖等新产业因水而兴,村民们腰包渐鼓。2018年底,元古堆村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1万元,彻底“甩”了“穷帽子”。(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