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日本9.0级大地震及其所引发的海啸、核泄漏等惊心动魄的画面,通过电视、网络,冲击着地球上每个人的视觉神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触目惊心的灾难场面,于我们似乎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的脑海中,会似曾相识地闪过各种灾难电影的场景与片段。只不过,当初我们看灾难片的娱乐心态,在今天已转变为感同身受的精神体验。
虽然这两天在日本本土,因担心触发灾民伤痛,像《唐山大地震》这类灾难片暂时停映,但作为一种电影类别,灾难片已成为人类敬畏自然、反省自我、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帖“清醒剂”。在很多灾难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恐怖,而是思考。
预言式灾难片受追捧
这两天,由于日本大地震,灾难片在网上的视频点击率也高得惊人。2006年重拍的《日本沉没》,近期在优酷网上的点击率已达10多万次。
灾难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类应对灾难的副产品。由于灾难片为表现宏大惨烈的场面,必须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分镜头等电影技术,最能呈现电影美学的魅力,因此最具票房冲击力。如《泰坦尼克号》创造的18亿美元全球票房至今无人能够超越。《唐山大地震》近7亿的电影票房也执国内电影票房之牛耳。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灾难片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电影类型,在各国都有大量的拥趸。南京审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蔡志勇老师告诉记者,人们喜欢看灾难片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灾难,人的潜意识储存了大量的关于恐惧的信息,因为恐惧是人最基本的情绪之一,而看灾难片可以诱使这种情绪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当人们看到越来越恐怖的灾难场景时,人的紧张情绪逐步到达顶点,而当影片结束时则会将这种紧张情绪进行释放,达到轻松的效果。所以人们往往会在看完电影时说,“好在这只是电影。”
但今天的灾难片远远超越了艺术虚构的范畴。灾难片的取材从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灾难,比如《泰坦尼克号》、《完美风暴》、《唐山大地震》,转向有现实或科学根据的幻想类灾难片,如《龙卷风》、《后天》、《2012》等,这些新型灾难片,所呈现出的某种科学性在创造票房奇迹的同时,也在让人类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介乎真实和幻想之间本身就具有一定过渡性——今天的想象未必不会成为明天的现实。
当日本发生举世瞩目的地震灾害时,网友通过图片对比发现,正在发生的这场灾难与影片《2012》的某些场景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而大地震使日本本岛发生移动的现实也几乎令《日本沉没》电影预言成真。灾难片正在呈现出一种新的预言式的结局,那就是人与自然的斗争不再以人类的侥幸获胜而告终,而是正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脆弱无助的现实,转而追求在灾难发生时如何体现人类的尊严、生命的可贵和精神力量的强大。
灾难片中人性光芒最闪耀
当灾难片最终平心静气地接受灾难屡屡得逞的现实后,灾难电影便以人性的光芒刺透灾难的阴霾,让观众难以平复的心绪得以解脱,这也是灾难电影最可宝贵的地方。
著名作家、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编剧苏小卫这样认为,好的灾难片是写人的故事,而不是写人的事故。的确,在备受关注的众多好莱坞灾难大片中,除了炫目的特技效果外,我们看到的更多的还是人的故事,以及从故事中折射的人性的真、善、美。
例如影片《后天》,表面上讲述的是地球在短短24小时急剧降温进入冰河期的灾难故事,但在奇幻的特效之外,片中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变化特别值得玩味——叛逆儿子与固执父亲之间的矛盾与误解,随着灾难的降临变得不再重要,在经历生死考验之后,父子之间再现温暖的亲情。父亲杰克·霍尔信守诺言,为了兑现对儿子的承诺,闯入受灾最严重的纽约,儿子则积极帮助陌生人展开自救,在克服了千难万险之后,父亲终于出现在儿子萨姆面前,父子之情、承诺之义,一瞬间得到升华。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