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出乎意料地走红。节目中,明星爸爸们面对孩子哭闹不停时的不知所措,面对一堆食材时的一筹莫展,面对孩子遭遇挫折、情绪失落时的无所适从,让人捧腹之余又不乏深思:本是孩子成长中重要角色的爸爸们,关键时刻缘何掉了链子?或许不少电视机前的爸爸们对此也有说不出的尴尬,以至后背发汗。
“爸爸去哪儿? ”这句让我们耳朵生茧的提问,回答起来远不是那般轻松。早在2009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就显示,六成以上网友认为中国未成年人父教缺失;在“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的调查中,46.9%的人选择了“母亲”,仅有13.0%的人选择“父亲”.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带孩子玩耍的是妈妈,给孩子讲故事的是妈妈,参加家长会的是妈妈,就连最近创造收视奇迹的电视剧 《咱们结婚吧》,剧中对子女婚姻大事操心最多的还是妈妈。就此而言,“爸爸去哪儿”无疑触动了社会的心弦,折射了父教缺失的现实。
有人说“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可我们似乎对此关注不够。父教的重要性,古人早有精辟论述。 《荀子》中,鲁哀公说自己“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因而“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说得直白些,就是温室里的花朵,很容易成为“豆芽菜”“刘阿斗”.在充满女性气息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确实很有爱心、很敏感;可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往往很难培育孩子的勇气、胆识、魄力。实际上,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我们看到,爸爸往往注重生存技能培养和挫折、励志教育,渐渐地让孩子懂得在身处逆境中鼓足勇气,在遭遇挫折时不轻易退缩,在面对失败时不丧失斗志,变得独立、坚韧和勇于担责。这,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更有人说“做父亲也应该是事业的一部分”,可我们似乎见惯了这 “一部分”的倾颓。的确,很多爸爸工作忙、事情多,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他们或背井离乡、或驰骋商海,或忙于赚钱养家、或忙于应酬交际,想与孩子多亲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除了不得已之外,值得追问的是,爸爸们是否抱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把拉扯孩子的事情都塞给妈妈?工作忙了,是不是因而忽视了关爱孩子,不再在他们身上花时间了?生活节奏快了,是不是对孩子失去耐心,对他们的提问不耐烦?应酬多了,是不是抽不出时间与孩子一块吃晚饭,或者给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回首自己四十多年照顾智障儿子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回头看,我反倒不觉得悲苦。对儿子的照顾增添了我无穷的精力,从而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这,或许能让我们有所反思。
“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成人到底应该给他们什么?”大江健三郎曾这样问。“爸爸去哪儿”的走红,实际上也是向所有爸爸乃至社会发出追问: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到底应该给他们什么?追问不是拷问、更不是指责,而是希望能给人们一个提醒:工作再忙、事情再多,也不能忘了家里的孩子在热切地期盼着、呼唤着。这,往小里说是家庭责任,往大里说是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