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成熟的商业体制下的演艺人员培养机制,娱乐圈这种状况跟中国足球的境遇类似。梯队建设和未成年人培养取得的利益,没有签约一个当红明星球员立竿见影,挣快钱和瞬间捞一笔的思路贯穿整个行业,以至于更年轻有志于从事此行当的人就只能寄托艺术院校。
艺术类招生考试近日正式拉开帷幕。在新闻报道中,除了今年与往年报考数据的分析,以及各个学校的侧重点,更是将镜头如往常般对准了那一张张年轻稚嫩的脸。
或许那些年轻考生,将来就是我们眼中的一线巨星。正如我们媒体隔不了多久就会将章子怡、赵薇、陈坤等明星的校园照拿出来展示一样,只要娱乐圈要繁衍下去,从这里走出来的明星就不会少。而当我们聚焦某些学校考录比接近170:1这样的数据发出惊讶之声时,大概脑海里也会蹦出明星光鲜璀璨时的风度和靓丽。
那些被冬季包裹着的年轻面孔,面对镜头仍然还能招摇出各种姿态,甚至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已经做好被闪光灯照耀的准备,将美好和贮备已久的才艺瞬时释放。对于那么多报考艺术类院校和专业的学生而言,梦想可能是虚空的,但是从艺的信念和行动都在眼前了--虽然成功的例子和失败的痛处,也早就有数据和故事展现过了,至于自己是否会成为少数中的少数,那也只有试过才知。
选择从艺并不比从医或经商更高尚,自然也没有更低贱之说,对于现世活人来说,那些都不过是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生活的道路。对于那些尚未取得从艺的“先遣资格证”的年轻学子来说,未来的荆棘自然无比巨多,适不适合、轻不轻松、甜不甜美,甚至浮华还是殷实,都并非主观所能完全决定的。
只是我们连年艺考专业的火爆,除了能反映出娱乐事业正在以持续高涨式的发展以外,也能片面反映出我们的娱乐接班人培养机制尚处落后阶段。比如我们只有大规模代理成熟艺人的公司,但却缺少培养的环节。不跟韩国那种极端的终身制签约比,即便美日那种全面培养艺人的环节和公司也少之又少。知名的实力型公司会强势签约成形艺人,而超级红的明星则会自己组建工作室,那些三线和未走红的人只能更多寄希望命运--留给他们的可发展渠道并不多,所以这些年我们对潜规则之类的新闻不觉得新鲜了。而诸如快男超女这种选秀,又是单一的音乐性质,缺少多元的吸引和开发。总让李宇春这种选秀冠军、当红青年偶像扮演一些跑龙套的戏班班主女儿角色,也不合适吧。
没有成熟的商业体制下的演艺人员培养机制,娱乐圈这种状况跟中国足球的境遇类似。梯队建设和未成年人培养取得的利益,没有签约一个当红明星球员立竿见影,挣快钱和瞬间捞一笔的思路贯穿整个行业,以至于更年轻有志于从事此行当的人就只能寄托艺术院校。
而那些真正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人,又有多少人真的得益于学术教育呢?不少走进艺校的人,更是抱着一种熏陶的目的。换言之,那跟就读长江商学院就是要结识一些商业巨子的想法类似,用资历换资源,将求学经历当成一个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