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四”,当习总书记和北大学生合诵《沁园春·长沙》时,我也在诗会现场。原本只是几个人的朗诵表演,大家情绪被激发,纷纷加入,成为激动人心的大合诵。“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清越的雏凤之声传出很远,一股自信与担当萦绕于心。
这些天来,联系习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老师们和同学们都进行了热烈讨论,一个突出的感受是,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出了一个根植在中国土壤上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东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优秀基因,对当下的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导力量,正可大放异彩,却见不少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相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来中国寻找发展的钥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应首先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
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习总书记告诫青年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把“总钥匙”来看待社会万象、人生历程,可谓对症下药。
作为高校青年教师,也常见一些学生不肯下苦功夫读书,做学问求易贪快,甚至个别老师也有这种现象,其实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之花需要无数汗水的浇灌。守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表现出来的是懒惰,从根子上挖掘原因还是文化不自信。因为不自信,所以容易被浮躁风气所迷,忘了自己职责所在、价值所系,最终不知所之。
习总书记对我们提出四点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8个字不仅对治学大有裨益,也给每个身处大时代的年轻人提出了修炼路径和方法,依此而行,自信将越来越足,人生将从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