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视觉文化产品的电影和电视剧,相对于其他文艺形态而具有更好的跨国流动性和民众基础,因此时常成为拉近两国人民情感的有效工具。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出访拉美。值得关注的是,据报道,在习近平主席此次拉美之行的国礼名单之中有一套DVD光盘,光盘中包括了赵宝刚执导的两部作品《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滕华涛执导的《失恋33天》等。三部作品均以当下中国城市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共同际遇为题材。它们或许未必体现中国当代影视制作的最高水平,却很“典型”、很有代表性,可见选片时颇费心思。
仅仅是流行影视作品出现在“国礼”的清单中这一事实,已足够引人关注。显然,“瓷器、茶叶、大熊猫”这“老三样”,已经不能作为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形象的永恒代表,它们所寓含的“中国”是古老的、传统的、安于历史的中国。新的国家形象应当有更多、更复杂的面向:它应当充满活力与机遇,并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与民族一道,面对全人类都可能遇到的共同问题,有着常人化的喜怒哀乐,而且有当下感。
作为视觉文化产品的电影和电视剧,相对于其他文艺形态而言,具有更好的跨国流动性和民众基础,因此时常成为拉近两国人民情感的有效工具。如前段时间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在首尔大学演讲中,就提到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引发了中国青年的浓厚兴趣,帮助两国青年增进了友谊;而其夫人彭丽媛称丈夫年轻时容貌与剧中主人公都俊敏“教授”相似,也激起了韩国国内颇为友好的热议。
而且不难发现,“十八大”之后流行文化元素开始更加频繁出现在中国外交的语境和语汇中。无论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时提到的热播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还是李克强总理访问泰国时公开称赞国产影片《泰囧》,均透露出新一代领导集体将文化或软实力元素纳入外交工作的努力。
这种努力集中体现在回避硬性的所谓“文明的冲突”,即强调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显着差异,而更多去找寻文化与文化之间共同的、柔软的部分,加以放大和阐释,进而冲淡中国因历史与意识形态积因,而给外界留下的过于“硬朗”的形象。
不过,将影视剧作为国礼赠送,以前却罕有先例。将年轻人的失恋故事作为国礼赠送他国,也属于一种“流行文化外交”.其能产生传统外交方式难以达成的效果--用这样的能反映当下普通中国人生活和心态的影视剧,有助于别国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能够摘掉国际社会给中国贴上的一些不恰当的标签。
而官方的态度对国内流行文化的生产也可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并不只有“阳春白雪”才能代表中国,只要用世界通行的“语言”去讲故事,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找寻微妙的平衡点,流行文化也能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成为一张既端庄又活泼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