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韩寒给中国年轻一代的情感疗程

时间:2014-07-30 08:30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魏沛娜 点击: 载入中...

  持久的《小时代3》、《后会无期》之斗,随着后者的上映,真的告一段落了。24日上映的《后会无期》将7650万元收入囊中,次日《后会无期》当然毫无悬念地冲破了亿元大关。


  也许,韩寒真的是一个聪明人,这不难从他的行文笔调里看出来。可是说到拍电影上,看起来却像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了。走进电影院,看几个青年,开车上路,遇见各式人群,彼此交谈,忙着抖落人生结论。这就成了一部不少人左盼右等的《后会无期》。观影结束,相信一些观众还不明所以,这正应了电影的景:后会无期,两手空空。


  作为一部定位为公路片的电影,韩寒的自我表现欲望太强,以至于《后会无期》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不像电影,反而像他的作品文字放在屏幕上缓慢地滚动着,演员则成了文字的服务工具。所以,倘若再拿片中马浩汉、江河、胡生三个年轻人的经历来细细剖析,根本没有多大的意思。


  从影片尚未正式公映,前期的预告宣传就已经显现了段子金句给该片的“增光添彩”.事实上,真的达到目的了呢?韩寒自己也在采访中承认,他显然不太在乎叙事性。结果,散漫的人物和情节没有组成一个主旨,也没有按照一个集中的事件来表达想法。没有焦点、没有高潮、没有冲突,反正就是这么一群人在“旅行”,忽然冒出来的话如果能收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那么也就正中导演的下怀了。比如片中冯绍峰与袁泉分别饰演的角色所要表达的情感,就简单得让人惊诧,通过打桌球、通过袁泉的念白,两人的情感就完成了“从有到无”的交待。两个人暗涌的情感,淡薄得只剩下语言,说完就完了。即使观众再聪明、理解能力再强,但这样的呈现方式,已经脱离了电影艺术。文本文字与电影拍摄,始终还是存在着距离。就像“讲”和“演”,并不是同一回事。


  影片语言的渗透力过强,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感--无论是看电影海报,还是实际观影过程中,几乎都觉得韩寒可以扮演其中任何一个人,当然除了贾樟柯的角色。尤其看冯绍峰、陈柏霖他们的面部表情,稍不留神之间都会晃过韩寒的神情。或许有人说,这就是极强的导演风格,有何不好?不可否认,每部电影或多或少带有导演个人的影子在里面,联想起导演的人生经历也属正常。可是对于一部电影来讲,至少我认为必须有演员自身的释放发挥空间,有惊喜神来之笔就是最好的。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告诫诗人“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在电影艺术中依然适用。演员对电影角色,入乎其内,故能演之。出乎其外,故能超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观毕《后会无期》这部电影,正如没有期望也就没有失望。假如说韩寒是在用段子金句讨好观众,我想一点都不为过。段子金句充斥着整个电影,让幽默、诙谐消解了电影的艺术性。“旅行”本来是一个丰富的叙事题材,就像苏珊·桑格塔说的,“旅行可以印证对这个世界怀疑的、美好的或者推测性的看法。旅行抑或就是尝试消除隔阂感,旅行者在途中赞扬遥远的社会所具有、但自己的社会所缺少的美德或者自由”.不幸的是,说得过分点,电影只倚靠机敏的金句来卖弄理念,烘托的只是一种肤浅的情怀。对于某些怀旧中年男女来说,这部电影或有作为的,也就用治愈语法刺激泪腺。以“旅行者--观察者”的口吻讲的故事,无奈成了轻飘飘的说教式的幻想。


  顺便抱个歉,说到韩寒,总要连累郭敬明。一直以来,大家谈论郭敬明,也总是搭伙韩寒,这是时代的特殊心理病症,习以为常了。就像前不久也说的,在我看来,无论《小时代》系列,还是如今的《后会无期》,两部影片其实颇为相似,无非都是他们俩给中国年轻一代的情感疗程。郭氏高调露骨,韩氏低调冷掩,在奔向成功的旅程上,前面有情怀开道,后面有资金保障,但千万就不要跟艺术扯上边儿。要知道,在他的国里,梦里钱落知多少呢!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韩寒的成名史是一部当代英雄史诗
  • 肖鹰批韩寒:充斥对“辍学生”歧视愤怒
  • 大卖的粉丝电影忽悠了谁
  • 韩寒出新书是要告别作家圈?
  • 韩寒郭敬明作品只能叫粉丝文学
  • 《后会无期》:一个热门微博的合集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