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不可阻挡地来临了。
今天,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已经成为文化生态的主宰,大众越来越依赖于通过视觉来感知和理解世界。面对视觉文化的冲击,不同门类的文艺样式都在发生深刻改变,尤其是以文学话语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更是遭遇生存性的危机。
作为一种主导性的、全面覆盖性的文化景观,视觉文化毫无疑问是当下极为重要的文化热点之一。7月19日,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举行专题研讨活动,着名学者张伟、文然、罗中起与我省中青年学者共同围绕 “视觉文化时代与艺术生产”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视觉文化时代怎样影响着社会生活”、“如何看待图与文的激烈冲突”、“如何培育国民的媒介素养”等话题。
视觉文化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美学和艺术的范畴,而是广泛涉及到社会学、政治学、符号学、历史学、性别研究等诸多问题……今天的视觉文化更像是一种“表演文化”。
多年前,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说过:“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时间印证了丹尼尔·贝尔的判断。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经历了口传文化时代,然后是印刷文化时代,现在已经进入到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和影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面地影响着社会生活。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吴晶琦从艺术史与视觉文化之间的关系切入,介绍了视觉文化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她说:“视觉文化概念最早是由艺术史学者阿尔珀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倡导‘新艺术史研究’时提出的。视觉文化以视觉性为核心,展开了对视觉艺术与视觉景观的全面丰富的探索。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对于艺术生产的阐释,除了围绕艺术本身之外,必然会走入个体心理、社会心理、时代发展、历史境遇和社会化等多个维度。 ”
辽宁大学副教授王鑫认为,视觉文化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美学和艺术的范畴,而是广泛涉及到社会学、政治学、符号学、历史学、性别研究等诸多问题。她将视觉文化分作两个方面来解读,一个是直观文化,另一个是景观文化。
“从直观文化的层面来看,视觉文化就是图像文化,图像在当代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和理解的方式。 ”为什么图像会成为文化生态的主导?大众又为何乐于用图像来表达呢?王鑫认为原因有三:“第一,图像作为形象更容易被人识别和记住,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是感性的;而文字是通过人的视觉识别进入思维的过程,是理性的。显然,读图更为便捷和迅速,也不费力气,但却流于表面;文字虽耗时耗力,但却深刻。第二,作为意义的传达载体,图像对于解释者而言更为丰富和多元。第三,Show文化使然,以自媒体为例。人们在微信圈和微博圈当中传递各种私人化、生活化讯息时,图像能够令这些信息具有更强的展示性,在展示的过程中收获点赞和评论,发布者更容易获得存在感。以我个人的微信为例,其中以图像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微信获得的点赞和评论要超过文字信息内容的10倍以上。 ”
王鑫还以人民日报微博为对象做了一个小调查,在7月18日这天,人民日报微博共发布约50余条微博,全部配图,无论是新闻类的、生活类的还是小清新、情感类的都有图,有的以图为主导,有的则配图作为说明。她说:“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传播,更倾向于图像携带文字,也就是说,以往是图像说明文字,文字为主,现在是文字环绕图像,图像为主。这种直接的改变说明,文字让位图像。图像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理解问题、表达想法和传递诉求的直接载体。 ”
视觉文化的另一个层面是景观文化。景观文化比图像文化更具有立体性、介入性、体验性和影响的潜移默化性。王鑫解释说,景观文化在日常生活层面是以商品的形象化方式呈现,强化消费的符号性;景观文化在文化生活层面以电影景观、身体景观以及网络景观等具体形态呈现;景观文化在艺术生活层面是以公共艺术的方式呈现,强化的是身心体验的独特和丰富;景观文化在社会生活层面以“出位”的行为方式呈现,强化的是人们基于视觉关注而形成的社会压力,比如对社会行为的“围观”
事实上,今天的文化不仅如丹尼尔·贝尔所言已经成为一种视觉文化,更超越了他的想象。在王鑫看来,视觉文化更像是一种“表演文化”,“图像文化是一种表演,景观文化是更加复杂化的表演。人与图像和景观之间构成了一种交互关系,视觉文化嵌入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甚至无法分清道具、布景与真实的关系。或者可以说,今天的视觉文化已经进入到与丹尼尔·贝尔所说的视觉文化不同的后视觉文化时代--一个表演的时代。 ”
当下已经呈现出文学图像化的态势……图与文的激烈冲突与碰撞将是文字、文学不断扩容和重新确立边界的过程……一种全新的、更高级的图文共同体或将诞生
视觉文化时代引发许多争论,比如“文学终结论”、“图文冲突论”
图像和文字在未来真的是一种互相取代的关系吗?如若不然,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对此,辽宁大学教授刘秀玉有深入观察,她认为,不可否认,当下已经呈现出文学图像化的态势。 “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的接受范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精英阅读向大众阅读转变,审美距离向距离销蚀转变,凝神感悟向消遣体验转变,主动阅读向被动看图转变,如此等等。文学的图像化对传统的阅读理念和阅读范式带来深刻影响,因此引发了 ‘文学终结论’、‘图文之争’等对文学自身存在的焦虑情绪。 ”
不过,刘秀玉表示:“如果我们能够将当下的‘图文之争’放在开放的历史语境中来看,从历史的存在视角把握和考量图像化带来的隐忧,那么,或许会少些急躁和焦虑,多些冷静和从容。 ”
刘秀玉认为,视觉文化时代将建构新的图文共同体。她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科技如何发展,图与文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读图时代绝非文字的终结。因为图与文的激烈冲突与碰撞将是文字、文学不断扩容和重新确立边界的过程。我们如何才能穿越图像的迷雾,抵达事件的真相?这就需要倚重文字的力量,倚重文字所包蕴的严谨的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等多重因素。惟其如此,我们才可以乐观地期待一种全新的、更高级的图文共同体的诞生。 ”
不能回避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带给年轻人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可能沉浸在流动的影像中,而忽略了周遭的一切,这就是读图时代带来的麻醉心理效应
影视艺术占据着视觉文化时代的统治地位。一般人或许不了解美术、文学、书法、摄影等艺术形态,但一定接触过电视、电影、新媒体。影视艺术究竟为人们带来了什么、究竟能够改变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越来越丰富的答案。青年学者蒋尧尧认为,改变是必然的,这种改变有时强烈、有时和缓,尤其是对年轻人。
蒋尧尧的专业是影视研究,近来,她很关注青春电影这一领域,尤其是“小时代”系列、《后会无期》等作品。作为视觉文化的代表,电影充分展现出对大众的生活状态、思想状态的影响力。对此,蒋尧尧坦言,电影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看电影来确认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与角度。 “因此,我们不能回避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带给年轻人的影响。在当下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媒介无处不在,视觉文化以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充斥着大众的视野。对于这些目标受众来说,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可能导致沉浸在流动的影像中,而忽略了周遭的一切。你似乎身在社会之中,在广泛地参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实际上却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蒋尧尧提醒说,这就是读图时代带来的麻醉心理效应。
如何学会“读图”,分辨良莠,如何适应“读图时代”,这是蒋尧尧认为现阶段文化界、学术界应当细致研究的问题。 “这便涉及到媒介素养的概念。当我尝试向我的学生传递媒介素养的信息时,也会遇到很多困惑。比如,当视觉艺术中的细节分析被当做视觉教育的一部分时,对于艺术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看电影是一个有趣的、值得享受的过程,那么学电影要学什么呢?学电影是掌握并理解视觉文化的一个方法,积极且有意义。因此,我认为,应当有意识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
要扫除视觉文化文盲,其根本途径是使国民具备媒介素养……必须关注视觉时代的文化嬗变,因为视觉文化对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许多人来说,媒介素养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不仅影响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更影响着人的文化生存,如何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成为新的话题。
着名社会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早期的未来学着作 《第三次浪潮》中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 ”大众很容易被视觉文化的斑斓所迷惑,失去选择、辨析的能力,甚至成为视觉文化文盲。要扫除视觉文化文盲,其根本途径是使国民具备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比较晚且不够深入,已经呈现出严重滞后的问题。对此,青年学者杨逾涵认为,面对各种光怪陆离的视觉图像,大众的注意力更易被表象所吸引,缺乏越过表象探究本质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显而易见。 ”
杨逾涵提醒说,必须关注视觉时代的文化嬗变,因为视觉文化对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喜欢图像、影像,不是缘于人们对于文字的恐惧、疲倦,而是当代文化发展的自然走向。特别是网络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延伸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影像的阅读意义超越了资料性和欣赏性,受众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觉冲击、审美愉悦,更会获得一种文化熏陶。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 ”
如果将媒介素养画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图,那么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杨逾涵分析说,底层是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解读能力,中层是对媒介信息的批判和应用能力,最高层是对媒介信息的创造能力。其中,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解读能力是一般受众需要具备的。
杨逾涵在学校讲授文学修养课程时加入了一个电影评论的环节,学生们很喜欢。她说:“视觉传播能够使人产生一种扑面而来如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更易接受和投入。电影呈现影像,令人有观看的欲望,观看之后还会产生分享感受的愿望。观看欲望的激起源自人们对画面感的一种追求,而分享愿望就涉及到怎样解读视觉文化、怎样解读视觉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等问题。而解读能力的强弱在于媒介素养的高低。 ”
在视觉文化时代,懂得处理与媒介的关系应当成为一种基本的能力,要培养面对媒介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进而做到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媒介素养的形成将帮助人们找到面对视觉文化时代的恰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