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诺奖,更应该集中在其中的科研成果上,而不是去“攀亲家”.在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仍然“零诺奖”的境况下,还是应该多一些反思,而不是趁机借力炒作。
据媒体报道,近日安徽蚌埠第一中学挂告示庆该校“女婿”获诺贝尔奖。原来,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是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其夫人吉娜刚好毕业于蚌埠第一中学。此举引发了网友们的关注,不少网友戏称该校“攀亲家”,认为埃里克跟蚌埠一中没有关系。对此,校方回应称,挂出这则祝福是因为高兴,学校不会撤下这则祝福。
埃里克·白兹格并不是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中国女婿”,而千方百计跟诺贝尔奖“攀亲家”的,也绝对不止蚌埠一中这一家。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祖德霍夫,就因为他的妻子是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无锡人陈路,被宣扬为“中国女婿”、“无锡女婿”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女婿”.
如果获奖的是蚌埠第一中学学生吉娜的话,那拿出来“炫耀”一番也名正言顺。但埃里克·白兹格的获奖与蚌埠一中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就算不是在教育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抢在吉娜的父亲前面,自封为诺奖得主的“老丈人”,满满的光荣和骄傲也确实显得有些荒诞。
事实上,每年的诺奖名单公布后便煞费心机地寻找这些人身上所包含的中国元素,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惯例。比如,当年钱学森的侄子,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家,不少人直接用“钱学森侄子”来指代钱永健。不少国内学校和研究机构也介入进来,牵强附会地把自己跟诺奖得主扯到一起,借机自抬身价炒作一番,从而博取关注度,提高自己的地位。
实际上,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更应该集中在科研成果上,而不是去生拉硬扯上中国元素。在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仍然“零诺奖”的境况下,还是应该多一些反思,而不是趁机借力炒作。毕竟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科研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此语境下,越是与诺奖得主“攀亲家”,岂不越是在自取其辱?
而作为学校,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培养人才。面对诺奖,倘若只是去“攀亲家”,留下的除了笑料,恐怕也别无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