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首次上映20周年之际,《大话西游》重回大银幕,其数字版在内地多家院线上映。这部电影在80后群体中拥有规模庞大的拥趸,并被他们奉为“神作”.一时之间,“一起去看西游”、“一定要去电影院把票钱还给周星驰”成为网上热语。
确切地说,《大话西游》 的重映不能称为“王者归来”.因为在1994年首映之初,它并不是电影市场里的王者,而是乏人问津的丑小鸭--很少赞扬声,人们甚至连批评声都吝于给予。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几年之后,它竟在大学校园里风行一时,以致洛阳纸贵。当时我正读本科,记得学校周边的小影院里,整天排片仍然观者如潮;刚刚普及的台式电脑,也在大学宿舍里吸引着众多“大话迷”;学生们的言谈举止,越来越多地出现疯癫“大话”,“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我希望是一万年”的引语,就像今天的流行网语一样被高频度使用。
绝非所有人都喜欢《大话西游》。当时校园里流传颇广的一个桥段,就是某位严肃保守的老教授,出于好奇走进影院,想看看如此火爆的电影到底何方神圣。然而放映不到一半,老教授就已经“是可忍孰不可忍”,脸色铁青,拂袖而去。我没有走得像老教授那么远,但也对这部当红影片毫无好感。那时候我的审美停留在古典主义阶段,喜欢对称、端庄、规规矩矩的结构,喜欢正儿八经甚至一往情深的叙事,《大话西游》里怪诞的造型、凌乱的场景、癫狂的叙事、夸张的表演、喧嚣的配音都让我严重不适。
然而,不管有多少人不喜欢甚至厌恶,都不妨碍《大话西游》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所钟爱,并朝着“封神”的路上高歌猛进。掩埋在《大话西游》疯癫喧嚣表象背后的精神内核,被人们从各种角度、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深度挖掘解读。
万古洪荒,时光无涯;纷繁际遇,离乱人生。至尊宝的前世今生、命运多舛,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让变革年代探索勇进而又难免彷徨迷惘的年轻人,找到了某种精神共鸣。此身何身,今夕何年,“万色皆空”的哲思,烛照着孙悟空心事终了、转身西行的背影,影片的这个结局,曾让多少观者动容,莫名惆怅。当《大话西游》被透彻理解到这个程度,上升为一种哲学境界,其在观众心目中的“神作”地位,已是凿凿事实。
20年过去,当年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早已经从青春不羁的至尊宝,变成戴上伦理道义和社会责任金箍圈的孙悟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崭露头角,逐渐成为一支中坚力量。如今重新走进影院观看《大话西游》,并非仅仅重温一个青春旧梦。自由与责任,创新与因循,放逐与坚守,这些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因为有了20年人生历练作为注解,必然更能理解其中的厚实内涵。
从乏人问津的丑小鸭到被奉为“神品”,今天的《大话西游》早已不是当年的《大话西游》;今天的观众,也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观众。这部成为文化事件的电影,犹如铺垫在历史之路的砖石,承载过人们成长的脚步,也将会给后来者带来更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