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真正的阅读者来说,2014年是目不暇接的一年:几乎每个月都有令人垂涎欲滴的好书,都有让人振奋的发现。如果说往年年底可以很轻松地评出10大好书的话,那么,2014年则几乎不可能,因为那意味着要裁掉太多太多优秀的作品。
为什么2014年出版质量如此之高?
一方面,图书市场整体低迷,甚至低俗之作亦难以为继,畅销做不了,只好做长销,意外地形成了“破坏性创新”的效应;另一方面,核心公共话题的淡化带来多元话语的局面,出版选题更多样,涉及领域更广阔,颇有百花齐放之感。
但,令人尴尬的是,绝大多数优秀出版物在市场上反响平淡,与作者的努力、编辑的心血、出版人的坚持无法对等。在严肃出版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应看到,低俗出版有更加低俗、更加弱智的倾向,出版的两极分化恰好说明:中端读者群体越来越少,越来越缺乏凝聚力。
书不负读者,而是读者有负好书,这是一个喊了多年的话题,却始终找不到解决方案。这是因为,一本书的价格有限,但读书的成本太高,读一本书,至少要花掉2天业余时间,而没读到100本的人,是很难体会到其中之妙的。如此巨大的投入,如无法带来收益,显然就意味着亏损。在景观社会中,不符合经济利益的事注定难以长久,读书亦不例外。
问题的关键,在于集体的醒觉与抵抗,在于人们主动地拒绝走入景观社会,可现实是,缺乏传统的支撑,我们找不到相应的精神资源,更找不到抵抗的力量。
好书没人读,则优秀出版人才将日渐流失,随着长销神话的破灭,就可能出现整体崩盘的局面。但愿,不要到郭敬明等人的文章进了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再悔不当初。
出版不完全是商业,因为它也承担着公共教育的职责,在僵化教育之外,这是一条重要的自我提升之路,任其枯萎下去,则整体的精神品质必然堕落,而堕落的精神必然带来发展的难以为继。
让好书拥有读者,让读者得到好书,这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完全靠市场与完全靠补贴,都非坦途,也许,最终要靠更开放的心胸、更开明的管理与更强大的传统。
2014年,掌声虽寥寥,却掩盖不了出版业的精彩,但愿,这不是最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