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景区评级“只升不降”的怪圈,必须进一步完善A级景区退出机制和社会监督体系,强化景区质量等级前期评审和后期监督,除了给部分问题景区“黄牌警告”外,还要严格依据相关规定,敢于给问题严重的景区发“红牌”,让降级甚至摘牌成为常态。
国家旅游局4月2日通报了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第一阶段情况,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末,全国有44家A级旅游景区被摘牌、1家5A级旅游景区被严重警告、9家5A级旅游景区被警告,此外,还有12家旅行社被吊销经营许可证、33家旅行社受到责令停业整顿处罚。
清明小长假即将到来,很多人正筹划着去哪里游玩,但苦于不了解相关景区和旅行社的情况,害怕被坑,心里没底。此时,国家旅游局通报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情况,并公布了受到处理的多家问题景区和旅行社名单,其中不乏南京夫子庙等4A甚至5A级景区,这无疑让广大旅游者拍手称快,有的庆幸自己没去那些坑爹的景区,有的想想自己当年被相关景区和旅行社忽悠的惨痛经历,也算是出了口恶气。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快速壮大,旅游乱象也开始大规模出现,尤其是在一些旅游热点地区,几乎每逢假期都会出现旅行社、景区、酒店、商场等企业欺客宰客现象。其中,景区门票定价高、上涨快,饱受游客诟病。不少景区凭借自身的等级,动辄上调门票价格,每升一次级,就大涨一番。国内景区评级的初衷,本是提升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但部分景区把评级当作门票涨价的借口,“含金量”和服务水平却没有相应上升,这显然事与愿违。
事实上,为了规范A级旅游景区评定程序、严格A级旅游景区质量要求,国家旅游局2012年发布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规定各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对所评旅游景区要进行监督检查和复核,对达不到相应等级要求的景区,视情节给予警告、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等级等处理。但现实中,被降级或摘牌的景区却寥寥无几,景区评级几乎成为一劳永逸的“终身制”.
景区管理、经营与服务水平事关游客的休闲质量,让景区评级“名副其实”,对得起动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一张的门票,是众多游客的心愿。打破国内景区“评级只升不降,靠着星级涨价”的怪圈,必须进一步完善A级景区退出机制和社会监督体系,强化景区质量等级前期评审和后期监督,除了增加评级后回访、暗访,给部分问题景区“黄牌警告”外,还要严格依据相关规定,敢于给问题严重的景区发“红牌”,让降级甚至摘牌成为常态。唯有如此“动真格”,才能倒逼景区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